警惕新型骗局扎紧防范之篱■慕青
当前,全国各地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一些不法分子开始蹭疫苗的“热度”实施诈骗,多地发生以“新冠疫苗预约”为由的诈骗案例。为此,市反诈骗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警惕“新冠疫苗预约”骗局,谨防上当受骗。(1月18日《拂晓报》)
步入2021年,新冠疫情并未如我们所愿那般悄然远去,反而在一些地区零星散发或突发。就在全国人民齐心抗疫的当下,一些不法分子却瞄上了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新冠疫苗”,以此为由疯狂行骗。这种骗局,利用公众对接种疫苗的急迫心理,更加具有迷惑性。诈骗分子四处散布虚假的新冠疫苗预约消息,不仅使受害者蒙受财产损失,也会扰乱正常接种秩序,给防疫工作捣乱添堵。无论是性质还是危害,都更加严重。
但令人痛心的是,类似的“电信网络诈骗”屡禁不绝,诈骗手段也往往紧跟热点,极具伪装性和迷惑性。比如,谎称网购平台诈骗,冒充“客服”打电话骗钱;再比如,假冒公检法、职能部门进行诈骗,虚构案件“要求”诈骗对象转钱。从被曝光的案例看,不管是涉世未深的准大学生,还是身为知识精英的名校教师,都因电信网络诈骗遭受损失。事实证明,电信网络诈骗不是一些人所以为的“小儿科”,骗子的手段很狡猾,诈骗形式多样,每个人都有可能上当受骗
由于诈骗作案手法由传统单一向智能化、隐蔽化、专业化的转变,市民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法了解不足,往往是心有所防,但仍然是防不胜防。为此,有人总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几个“一律”:接到陌生人电话或信息,只要谈到银行卡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中奖”的,一律挂掉;只要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只要含有网络链接的,一律无视或删除。
在互联网+时代,安全是健康发展之基。打击治理电信诈骗,不仅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更是为了构建起清朗、诚信、可靠的交易环境和市场秩序。因此,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网络诈骗,必须重拳出击、严惩不贷。电信、公安、网监等相关部门应及时监察漏洞,齐抓共管,从源头上降低上当风险。同时,银行和各支付平台应当建立快速止付和账户冻结机制,最大程度挽回损失,避免引发悲剧。社会各界也要大力开展防骗警示教育,广泛宣传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特征,教育身边群众谨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场硬仗,需要全社会都参与进来。让预防诈骗犯罪宣传无处不在、无人不晓;让打击诈骗犯罪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强,真正扎紧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篱笆。从根本上改善网络安全生态,全面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新闻推荐
面对阴魂不散的新冠病毒,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必须主动出击,提高自身免疫力。运动健身无疑是备受青睐的选择之一。除了强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