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土味”奇葩惹争议

消费质量报 2021-01-12 01:00 大字

消费质量报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政务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王钰

舆情回顾

近年来,网络平台的广告传播已嵌入客户日常消费场景,形成无感化获客,但也引发了过度营销等问题。

最近,全棉时代一款卸妆湿巾的广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广告内容是,一个夜行女性被男子跟踪,瞬间拿出某品牌的卸妆湿纸巾,瞬间卸妆“变丑”,尾随男子吓得发出呕吐声,女孩脱离危险。

卸了浓妆,退了色狼,本来一个青春靓丽的女性,卸妆以后瞬间变成了令跟踪者都作呕的“丑男”,在网友看来,这则广告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现在的美女都是化妆化出来的,卸了妆都惨不忍睹;二是女性之所以被跟踪,被骚扰,被图谋不轨,不是对方有问题,而是因为女性喜欢打扮,如果不打扮,就什么事都没有。

随后,全棉时代官方微博回应,称视频为广告创意,是为了突出商品的清洁功能,并将视频下架。1月10日,公司再次致歉,称系公司内部工作失误,将对涉事管理层和责任人严肃处理,立即停止与该内容供应方合作。

舆情背景

拍短视频广告惹争议,并不是个例。去年12月,某金融app的土味广告就曾遭网友吐槽。视频中,一个农民工因母亲坐飞机恶心向空姐求助开窗户,受到前排乘客鄙视,空姐建议升舱,农民工因余额不足放弃。这时,后排的大哥说升舱的钱他出,随后拿农民工的手机开通网贷,借了15万元备用金。

在奥迪的二手车广告中,一名婆婆冲向正在举行婚礼的新婚夫妇,用检查牲口的方式检查新娘的鼻子、耳朵、牙口……最后做出OK手势,随后出现奥迪二手车介绍页面,配音“官方认证才放心”,引起了女性消费者的愤怒。

杰士邦曾在淘宝页面用一张低俗露骨的图片物化女性,同样是把日常生活中不入流的段子用在了营销中。杜蕾斯则是在2019年4月19日物化女性的营销则因为“极易引发不良联想”而被罚款80万元。

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不得含有淫秽、色情内容。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

网友声音

@要取一个独一无二的昵称:这种广告在内涵谁呢?看着就烦。

@坏酥酥:为什么性别对立的话题一点就着,全拜这样的广告所赐,男女都应该受到尊重。

相关搜索

截至1月11日17:00,搜索关键词“土味奇葩广告”,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331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18.2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约1.7万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约1000篇。

各界声音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李思辉:如今,网络营销为放大阶层矛盾、刻意编排冲突场景,以所谓“正能量”或桃色剧情博眼球,其实质都是低俗、庸俗、媚俗的营销。因此,“土味”广告本质上说就是网络平台跑马圈地的套子。即便如此,这些“土味”营销也应考虑周全,多在产品品质上保持专注,不然最终会是去市场认同。

北京市中闻(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庆恩:在发布广告时应该遵守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对广告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应当确保广告内容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符合社会价值观、公序良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避免出现涉嫌歧视、侮辱女性的广告内容,做到诚信合法经营。

舆情分析

“土味”广告频频引发众怒,表面上是因为“奇葩”“审丑”等原因。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内容价值观扭曲,突破了广大观众的底线。“金钱至上”的原则潜藏在广告中,主人公有钱就有了一切,但实际上,这种“有钱”只是假象。广告鼓吹超前消费的好处,却只谈收益,模糊风险。我们相信,没有几个企业愿意“自毁羽毛”。但企业在做广告宣传时应该警醒,切忌有“凡是宣传皆是好事”、“黑红也是红”的理念误区。也许能收割一时流量,但最后伤害的还是企业形象。

此次全棉时代的广告事件,事关女性安全,如此严肃的恶性事件,却被商家轻飘飘地以所谓的“创意”为说辞,美化犯罪者、丑化受害者,充满了偏见、恶意、无知。

女人是消费者,侮辱女性的“创意”广告遭到舆论指责,是必然的。如此“创意”宣传商品,不如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同时,只有积极倡导传播先进的价值观包括性别文化观念,才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端正的三观,才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新闻推荐

“43岁骑手送餐途中猝死”背后:每天交3元服务费 只买1.06元保险?

本报讯近日,一名43岁的饿了么骑手(韩某伟)在送单途中猝死。而饿了么的工作人员对其家属称,与该骑手无任何雇佣关系,只能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