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话沧桑
达城人民公园旧名中山公园,初建于上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人民公园伴随着达城市民走过了苦难艰辛的旧时期,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新时期。她见证了达城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见证了达城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解放前,偌大一个达县城,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富绅大宅有私家花园外,真正能供公众游赏休闲的公园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旧时称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始建于民国16年,即公元1927年。当时达县城被川陕边防督办、后来又顶着国民革命军第23军军长头衔的老牌军阀刘存厚盘踞着。就是这个刘存厚,大概是酒足饭饱无所事事,动了吟风弄月、附庸风雅之兴,一声令下,便把原县城东北吕家祠堂背后名叫营盘坡的地方划出大约60亩,半征半购,辟为公园,因公园的主体部分为庭院式,内有中山堂,出于民众对“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的中山先生的景仰,这座公园便被命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堂大致朝西南方向,一底一搂。底楼正中是大厅,大厅正对大门的粉壁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遗像两边镶贴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语;遗像和警语之下,是楷书的《总理遗嘱》,横幅竖行、庄重典雅,恐系名家手书印制;大厅两边的陈列室内,陈列着中山先生奔走革命的图片资料、书籍文稿,供游人瞻仰参观。二楼是木质地板和迴廊,迴廊的东西两侧那几间厢房,乃园内工作人员处理公务或接待来客之所。迴廊呈U字形,中间空着,阳光透过房顶那几排玻璃瓦射到大厅之中,使整个大厅显得特别明亮。U字形迴廊两端的走道向里通到生活区,底部则向外伸出一个平台,平台三面的边沿都有用砖拌糯米浆砌成的半人高的围栏。围栏上放置着几钵不知名的花草,枝枯叶萎、了无生趣。中山堂大门外有四根白色的圆柱,支撑着二搂从迴廊伸出的平台,同时也形成天然的过道。从过道向外,三面都有几步石阶,下了石阶不远就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大花台位于庭院正中,宛如一个硕大的土馒头,馒头顶部常有一株终年泛青的小树,像撑开的雨伞;大花台底部周边放着十来个形状各异、新旧不一的盆(钵),生长着各色花草;从这里向上到花台顶端以下,却是乱草丛生,无章无序,有些大煞风景了。
围着大花台的是一条走道,向外连通庭园大门,向里直抵中山堂。靠近中山堂大门的墙边各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台,翠柏苍松围护着肃穆庄严的中山堂;环绕大花台的走道从两端绕经长方形花台外侧通向后山,两边的路口各有一株老劲粗壮的黄葛古树,虬根曲盘、浓荫如盖,像两个卫兵守护着山林庭园。从庭园大门到中山堂两端的路口,有人多高的院墙环绕着,院墙外东西两边,分别是山坡和水池,坡上树木参差,比较荒凉僻静,平常少有游人光顾;池中树影婆娑、廊亭宛然,颇让不少达官显贵、阔少仕女垂青瞩目、流连忘返。在后山南坡下,抗战爆发和胜利后,先后建了“抗战纪念碑”和“抗战阵亡将士墓”,常有游人和青少年学生前来瞻仰祭奠。
解放后,中山公园改为人民公园,重新规划扩大范围,广植花草树木,并将原中山堂略加整修,堂内右侧底楼的厢房曾改做达县图书馆,楼上同一位置的几间,则辟为阅览室,陈列出各类报刊杂志,供读者阅览。庭园中那圆形大花台的顶端新植了一株桂花树,以后又改成腊梅,每至金秋腊月,金桂吐蕊,腊梅含苞,清香满园,令人心醉。大花台底层周边仍摆放着花盆花钵,只是花草的品类更多,色彩更艳,尤其几盆蝶形花,五彩斑斓,有如成群的小蝶飞来园中;几钵含羞草,娇弱稚嫩,又像腼腆的女孩掩面敛目;花台中段原先那乱蓬蓬的杂草,已清除干净,新栽植了牡丹、芍药、月季等花卉,使这个花台面目一新,也使整个庭园焕发青春。大花台与庭园大门之间,还有一个大石水缸(以后又换成了玻璃缸),缸内假山真水、微亭细塔、绿草清波,精巧玲珑,时有几尾金鱼摇鳍摆尾出没其间,更添无限情趣。
不久,庭园周边的院墙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东西各一排砖混结构的平房,作为陈列室或展览室,不时展出本地外地书画名家的作品。平房后面就是山坡或水池。水池里仍种植荷花,故人们习惯称之为荷花池。池并不大,且曲折迂迴,池岸多植竹柳柏松,池中点缀亭阁台榭,曲栏迴廊交错其间,其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倒映池里,与水中的竹柳柏松倒影相间相伴,十分可爱。池水净洁清澈,如明镜一般,每到春夏之交,碧绿的、星星点点的荷钱浮出水面,与飘落池中的柳絮、花瓣依偎轻漾,别有一番情趣。待到夏尽秋来,几茎娇红欲滴的荷花,或蓓蕾初现,或含苞欲露,或恣意绽放,又都庇护在雍容阔大的如翡翠般的荷盖之间,微风拂过不但送来沁人清香,就是那摇曳起舞的娇姿靓色,也让人踯躅流连、神怡心旷了。此时,蓝天白云、红日青山、碧瓦黄亭、修竹翠柳,连同池畔亭中的游人,都映在明镜般的池水里,与池中团团莲叶、亭亭莲花、兀兀莲蓬相拥相偎,真是如诗如画,情趣盎然。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谋食在外的我,每年暑假只要回乡,定要到这荷花池畔与家人、朋友、同学品茗聚谈,感受这人力与天公共创的绝美画景。
庭园右侧有小路通向后山,后山以松柏为主,但更多的是杂草荆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我正就读于达高中——当时达县城唯一的高级中学,学校曾多次组织我们来这后山植树种花,没想到一二十年后,这里已是绿树森森、浓荫郁郁、红花朵朵、鸟语声声,坡上坡下,林间路旁还有竹亭草阁供游人观赏休息。后山山脊东南,还建起一座“人民英烈纪念碑”,伟岸高耸、质朴庄重;碑座四面镌刻着早年参加革命、上世纪三十年代即已活跃文坛的达县籍知名人士段可情先生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四围的栏杆系用青石条砌成,有数十级石阶与下面的大路相连。不远的坡下,原有一个防空洞,是抗战时期为附近官绅军民躲避日机空袭,利用原有山洞,稍加清扫整修建成的,孩童时代的我,常约了三五伙伴以钻防空洞为乐事。那时,防空洞洞口仅有一人高,可容两三人并排进入;洞深而曲,多岔道,进得洞里三五步即无光线,乌漆墨黑、伸手莫辨。我们只能麻起胆子摸索着前进,好几分钟后才得柳暗花明见到洞的出口。可以想象,那时侯的我们,欢乐骄傲陶醉刺激,真是难以言表。时过境迁,而今的防空洞,已经不仅仅具备防空的功能,通过彻底清理、精心打造,洞口洞内设置石凳石桌、装上电灯,还成为盛夏酷暑民众纳凉休闲的绝佳去处。
庭园大门外两边各有一个不大的花台,前些年,花台上那两只竹篾编成的狮子,虽被碧绿青葱的常青藤包裹得严严实实,但那竖尾瞪目、威风凛凛的雄姿,仍让往来游人顿生敬畏。现在,花台上的绿狮荡然无存,改植腊梅,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
大门之外、两个花台之间是一坡石阶,下完石阶、横穿水泥大道进到一个圆形的花园,前些年栽植的腊梅今已成林。每到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寒凝大地,园中腊梅却凌寒怒放、缀满枝头、花香浓郁、花色清纯,更有几十只不安于囚的画眉、黄鹂、鹦鹉、金丝雀……在冬日的暖阳下,在各式鸟笼中跳跃争鸣。一时之间,花的香、鸟的语、饲鸟人的口哨、爱鸟人的评叹、孩童们的惊呼……悅耳爽心,再与公园中心那母子相偎的汉白玉雕塑相辉相映,好一派安谧祥和的气氛,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梅园闹春”画卷。
腊梅园下面又是一个大水池,以前也曾种植过荷花,十年动乱期间,基本上荒置不顾。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使沉睡了的人民公园焕发出生机。经过园艺工人的精心管理整治,池中又种植起荷花,装置了喷泉;池上修起了亭廊,池周又绿树成荫,环池小路重新隐蔽其间;水池临近新建大门的一端还辟成广场,建起荷花亭,围起石栏。每当荷花盛开时节,凭栏望去,池中碧波微漾,荷叶荷花随风颤动,荡人心魄。沿水池西边岸上原有的一排平房早已改建成新式楼房,成为达县图书馆的馆址,丰富的藏书、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名目繁多的报刊杂志,吸引了众多读者来此加油充电。
比起先前,现在的人民公园似乎小了许多,但因她毕竟地处城市繁华地段,又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游人依然络驿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前园到后山,各型各类大大小小的儿童游乐设施如雨后春笋,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儿童的乐园。当然,这些新颖奇巧、五彩斑斓的转椅、碰车、巨龙、飞机、飞船、火箭,这些天真活泼、聪慧伶俐的孩童,又一度成了公园里最新最美最令人心醉的亮点,但也免不了对公园应保持的宁静清幽有所影响。后来,人民公园不但拆迁了所有的游乐设施,还换植了不少名贵花木,增设了若干颇具创意的景点——“琴台听瀑”,以磅礴的气势、晶亮的水帘迎接入园的游人;“乡韵”用两架仿古水车,让游人忘却闹市的喧嚣;“七叠泉”使游人体味到人生旅途的曲折艰辛,给人以一往无前的勇气;“迴廊竹影”清凉幽静,竹影婆娑,令人有“望峰息心”“窥谷忘返”之感;荷花亭下池水中的游鱼逐波争食、忽来忽去,更让人心旷神怡、思驰千里……
我想,待人民公园这次全面整治工程完成,原有的以原中山堂为主体的庭园将装饰一新,人民公园定将以更加清靓悦目的面貌、以更科学化更人性化的管理迎来八方游人,以更加美妙动人的风姿,展现在达城市民面前。□李光积
新闻推荐
我的笔记本里夹着一片残缺的心形树叶。一看到它,我就想起遇见它的那一天。那天,风雨交加。我打着伞到奶奶家的院子里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