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十年磨一剑,他让枯木焕新生

半岛都市报 2020-12-22 05:19 大字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邓慧秀

虽说“朽木不可雕也”,但在龙川路社区58岁的居民杨世龙看来,朽木并非不可雕。那些历经风雨侵蚀、饱经岁月沧桑的枯枝残根在杨世龙的眼里可都是宝贝,经过他的雕琢后,摇身一变,都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十年来,他靠着自学,让一块块枯木焕发了新的生命。

走进杨世龙的家中,迎面看到的是墙上悬挂的木雕作品“福”字,它是由一根根打磨后的木头拼接而成的,古色古香,极富韵味。这是回迁后的第二年春节前,杨世龙历时半个多月亲手雕琢而成的,以庆祝乔迁之喜。

往里走,便很容易被客厅里摆放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木雕所吸引,栩栩如生的蝉、惟妙惟肖的青蛙、形态逼真的葫芦……很难想象,它们是由一块块枯木雕刻而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杨世龙的巧夺天工,让这些木头成了活的艺术品。闲暇时,杨世龙会坐下来,清洁、把玩这些木雕,满眼望去全是喜爱。

说起与木雕的结缘,还要从2010年说起。那一年,杨世龙经营的店铺赶上拆迁,没有一技傍身的他急于寻找谋生之道。这时,朋友的根雕作品吸引了他的注意,也许是因为爱好爬山,见过许多草木的缘故,杨世龙对木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看到朋友的作品,心生羡慕的同时,他决定自己也做出像样的作品来。如果能小有成就,把作品卖出去岂不是件两全其美的事。

钻研抓蝉做标本,藤下观葫芦

说干就干。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年前,杨世龙还没有一部智能手机,更谈不上网购,想在市面上买一套专业的木雕工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他向卖猪肉的朋友要来一把废弃的剔骨刀,回家打磨一下就成了一把雕刻刀。

拿着这把刻刀,杨世龙从最简单的物件刻起,对照着实物依样画葫芦。没有师傅教,杨世龙就自己钻研,一点点抠,一点点学。为了刻好一只蝉,他抓来蝉做成标本,钉在泡沫盒上仔细研究。为了刻出栩栩如生的葫芦,没事时他就骑车到菜农家的葫芦藤下,一坐就是半天,仰头观察葫芦每一个生长时期的不同形态,可谓是古有“阳明格竹”,今有世龙格葫芦。

因着这段“格葫芦”的经历,杨世龙后来刻的葫芦都比别人的更生动形象一些。“葫芦小时候都是‘站着’的,长大后才会倒挂,很多没见过的人都没注意到这个细节。”拿起一件葫芦作品,杨世龙侃侃而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下,杨世龙的作品越来越“像样”,颇受亲朋好友的喜爱,在市集上也逐渐打开了销路,把爱好发展成一个谋生的手段,对杨世龙家来说,不失为一件幸事。

坚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热爱

要做好木雕,仅靠“格物”是不够的,还需要创作者富有想象力。在杨世龙看来,这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用他的话说就是要“从心里出活”。

“拿到一块木头,首先要根据它的形态进行想象、构思,在脑子里形成轮廓,才能着手进行创作。”杨世龙说,“有时一件作品要构思好几天,甚至一个月,吃饭想,走路想,甚至连睡觉时也在不断地思考。”除了形态完美,每件作品还要富有寓意,雕刻在叶子上的蝉,杨世龙给它取名叫“一鸣惊人”,紫竹搭配白菜叫作“紫气东来”,莲叶上的青蛙则寓意“清廉”。

木雕是一门巧借自然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为了得到一块造型完美的木头,爱好爬山的杨世龙经常去山里捡拾枯枝残根,再背回家进行打磨,他还经常去集市上淘货,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的朽木,在他看来却如获至宝,花再多的钱也心甘情愿。

如今,杨世龙每天都会拿出一点时间,在位于负一层的工作室里进行创作,在布满灰尘、木屑的环境里,有时一坐就是半天,这需要很强的耐性,但因为出于对木雕的喜爱,杨世龙不觉得累,即便经常被刀割破手,他也从不觉得辛苦。靠着热爱、坚持和耐力,他把一块块枯木赋予了新的生命,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塑料姐妹天天来帮忙竟是为了偷偷偷 女摊主40多天被盗近8000元,“好友”监控下“现原形”

张某被警方抓获。(警方供图)本报12月21日讯(半岛全媒体记者刘玉凡通讯员王斌)12月21日,半岛全媒体记者从市北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