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周末随笔 一个小区可以是一个村庄 也可以是一个有史册的世界

成都商报 2020-12-19 01:55 大字

写《赵桥村》的顾湘和写《空响炮》的王占黑,是我很喜欢的两个年轻女作家。凑巧她俩都是江浙女孩,写作中也有许多吴语方言的表达,细腻,活泼,生动。

替王占黑摘下首届“理想国文学奖”的《空响炮》,被誉为“嘉兴版的《米格尔街》”,这显然是过誉,因为米格尔街的作者奈保尔可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那本短篇集里美芬阿姨的故事,确实让人心有戚戚焉。

在第二本书《街道江湖》出版后,王占黑又收获了一个“老社区代言人”的标签,虽然看采访,她本人并不喜欢该头衔,但她是真的钟情于散落城市各处的那些老小区,而且自己就租住在这样一个小区里。门口的旧沙发、阳台上晾的衣服,路人无动于衷走过的街道风景,她都会认认真真去看。

正因为有了这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份不同旁人的用心,王占黑笔下的小人物生活和社区场景,格外生动有趣。在写小区门口摆水果摊的“奸商”老黄时,她有一段关于人们吵架的描写,简直精彩极了——

小区里的人吵架是很奇怪的,那是一种流动的战役。两个人在屋里吵着吵着,就要开窗通风,叫大家都来听一听。吵着吵着,又要从自家屋里挪出来,站到楼道上,叫大家都来看一看,顺便吸收几个帮腔的。

再吵下去,就要挪到室外了。杂货店门口、停车场拐角,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吵。那吵架的双方尽管势不两立,在位移的方向和时间点上却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几经辗转,双方已经裹挟了一大群忠实的围观者,像一朵积雨云,黑压压的,缓缓地蠕动着。

战役升级至顶峰,在前往居委会评理的路上,也就是转移到小区门口的时候,演员和观众们便自觉停下来,好像前者找到了自己的斗兽场,后者找到了最佳天象观测点一样,准备在人口流动最汹涌的台面上大干一场……谁会吵,谁就能吸引人驻足聆听,有人听,就有人来评理,这是吵架的人最需要的武器。

王占黑说,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小区和一个世界的历史几无差别。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小战役”渐渐被遗忘,只有那几桩反复被人说起的大事,常说常新,版本多变,终于被人们口口相传而至“名垂史册”。甚至有时刚见证完一场争吵,人们便要拿它同从前几场类似的比较一下,看看谁更厉害,说着说着,忍不住就要回味起那些“经典战事”来。

心理学家说,最适合人性本来习惯的群居规模,就是那种150人左右的村庄,谁都认识谁,谁都知道谁。或许从远古时期开始,一个稳定的小部落就是这样的规模。

从某种角度来说,老小区也像是一个立体化的村庄,居民们在小区门口晒太阳聊天的情形,也如同在村庄的晒谷场上一般。除了人们的经济来源已经从种田养鱼变成了卖水果摆小摊之外,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仍是“晒谷场”式的,充满了八卦和围观,也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文/笑鹃)

新闻推荐

未来5年住房需求超90亿平米 家居家装行业还有大机会

最近,中国指数研究院给出了一组非常积极的数据,预测了到2025年末人口总量、新增城镇人口、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