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相亲局”透出的焦虑与迷失
最近,一篇题为《通过层层筛选,我在985相亲局上见证了高端的失败》的文章引起关注,也让“985相亲局”成了网络热词。根据这篇文章的讲述,所谓“985相亲局”,最早来源于两个大学生创建的网络平台,只允许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4所大学的学生参加,后来范围放宽到其他985名校。平时,平台会发布公号文章,介绍这些“优秀人士”,也会组织线下活动。
线下活动才是重点,毕竟真正的相亲都要走进现实。两个小时内,每一位参加者可以“面谈”16个对象,为进一步“交往”提供参照。这样的相亲局时间短,无法进行有效交流;每一个参加者来到这里,最想表达的其实是自己如何优秀。
这样的相亲局注定是孤独的,某种意义上,它为我们展示的不是幸福,而是“幸福的缺乏”。文章中讲了一个男士的故事:从小到大不允许别人比他优秀,由于是所在地区的高考状元,在大学也是尖子生,所以毕业后在工作中也仍然不允许别人超过他,只能辞职创业单干。但是,他却想找一个和他同样优秀的、性格稳定的女孩做妻子,这样,他们的孩子将来才更优秀……
这种婚恋观让人瞠目结舌。它来自一种极端的进化论,相信两个学霸(高考已经证明了)的下一代,一定还是学霸。“985相亲局”的一个荒诞还在于,它把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和高考成绩挂钩。参加相亲的人,至少都已经大学将近毕业,或者已经参加工作。一个读了名校的人,理应拥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为什么还对几年前那场考试念念不忘?一个北大、清华的学生,如果不能从高考中走出来,大学就算是白读了。
这样的名校相亲局只是时下“高端相亲局”的极端形式。还有很多类似的相亲局,都会对应征者作出各种评估。学历(第一学历)、收入、房产、汽车,逐个评估,最后大概能衡量出一个人的“综合竞争力”。这是所谓“大数据”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看上去很客观,给人一种可靠的印象,但是它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婚姻的幸福,并不是计算出来的结果。相反,它更依靠的可能不是客观指标,而是主观的情感:你是否愿意倾听、付出和承担责任。
“985相亲局”能够提示我们的并不是什么幸福密码,而是一些人对幸福的误读。相亲表面上是一个起点,其实也是一个叙事的终点:如果一个人保持思维和认知的开放,或许就不需要到相亲局上去寻找机会。同样,如果从一开始思维方式就是封闭的,即便对象所有条件都合适,也可能会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迷失。
张丰 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记得那是今年暑期参加少年特警军事成长营的第一天: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我们被教官带到训练地,开始下午的拓展训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