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解决师德问题更须厘清“三个边界”

济南时报 2020-12-14 14:00 大字

□特约评论员 李鸿杰

日前,教育部对8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进行公开曝光,除了有偿补课、体罚学生,还有性侵、性骚扰学生,以及奇葩的应援明星、授课内容不雅等情况。

要解决这些违反师德的案例,笔者认为,除了建立长效机制,还须厘清“三个边界”。首先是从业者自身素质堪忧,对职业边界认识不清。就拿应援明星事件来说,案例中说,耿某在上课时间带领学生为娱乐明星应援,并录制视频在网络传播,造成不良影响。老师在教育教学框架内施教,课堂上不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是职业常识,追星行为属于个体私生活范畴,在工作时间,履行教师职责不应与个人喜好混为一谈。这种职业与生活边界不清也体现在三峡大学教师郎某某使用低俗不雅方式授课问题上,私人生活领域的表达方式,与公共课堂上的表达,边界同样没有厘清。这种基本职业素养的缺乏,成为典型案例,让人哭笑不得。

另一种边界不清,就是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教师施教过程中的体罚现象。近几年教育领域对惩戒权的呼吁,本身就包含厘清作为教育手段的合法惩戒与不正当的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体罚之间的界限,但体罚幼儿、虐待学生依然成为今年的典型问题,说明惩戒与体罚界限不清、教师惩戒行为的合理限度缺乏明确规定等问题依旧存在。除了通报批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再积极一点,通过立法等手段,真正有效推进惩戒边界的厘清。

还有一种边界不清,尤值得我们思考。这些违反师德规定的典型案例由教育部公布,而有关师德问题的界定,也是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来操作。正如教育学者熊丙奇所呼吁的,师德问题的准则与规范,最好由教师同行委员会来参与制订。毕竟师德规范本质是行业规范,应该由教师群体共同协商,共同遵守。倘若由行政部门制订教师师德规范,广大教师没有参与其中,则会令教师对规范缺乏“认同感”,违反时无内在心理障碍,且这种“他律”也不利于开展自主教学。此外,典型案例中的部分事件,早已触犯刑律,本应纳入法律程序处理的问题,却按照师德处理,显然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因此,针对师德问题,厘清道德、行业规范与法律的边界,明确相关问题的处置主体与方式,对教师师德建设极为重要。

一些师德问题,年年出现,是因人性不谨本就是常态,也与相关边界没有厘清、有效的制度建设不足有关。解决师德问题,既要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也要厘清相关边界,避免师德问题遇到一起处理一起,“按下葫芦浮起瓢”,无法从源头得到根治。

新闻推荐

《分手心理学:走出伤痛,拥抱幸福》 作者:曹雪敏

分手、出轨、家暴、激烈争吵等发生后,如何走出人生的脆弱期,重建自我?这是一本让你走出伤痛的理性疗愈书,从心理学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