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秋收 读王正华博文集《牵念》
张德丽
我与王正华先生是老相识。那时他是党校的学生,也是我家先生的同学,我则是初入党校的老师,算不上师生关系;那时他已是某企业报的主编,我还尚未进入写家行列。他们毕业时,我作为党校教师跟他们一同外出考察,两个喜欢文字的人有了比较多的交流。后来我也开始码字,网上交流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记得我发表的第一篇小散文就是在他主编的《电机报》上。可以说,王正华先生是我走上写家之路的引导者,我也是他网络写作生涯的见证者之一。
几十年来,王正华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辛勤耕耘,尤其是建立博客的十几年来,更是发奋写作、废寝忘食。一篇篇美文通过网络四处开花,赢得广泛的读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5年前,王正华的第一部博文集《打捞记忆》出版,35万字,厚厚的一大本。5年后,他的第二部博文集《牵念》,25万字,又庄重地摆在我的案头。我深知,这是沉甸甸的谷穗,是他满满的收获。
《牵念》里的文章,我想用三个字来概括:真,实,正。
先说真。真,就是说真话,吐真情。综观整个文集,唯真才下笔。《好事背后何怨声》,写了给参加中印反击战的退役军人发放高原作战生活困难补贴之事。敢对政府一些部门的不作为说真话,王先生大有勇气。《寻觅记忆中的樊家腊汁肉夹馍》,写了老字号店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失去本色,被无度扩张和追求时尚模式搞得不伦不类,丢掉了正宗的做工与肉味、馍味、香味,导致百年老店商标从樊家人手中滑落的命运。
文为心声,王先生有真性情,文中也露真性情。《买“羊”记》写了一位农家妇女为儿子攒学费进城卖羊奶、卖年画,正好遇见买年画的作者,于是将农妇手中所有的羊奶、年画一扫而空,这是作者同情弱者的真性情。《背芒》则写了他乘公交车时坐在“老弱妇幼”座椅上埋头看书,全然不知身后站着一位抱小孩的妇女。当发现后作者连忙让座,但却深感内疚,如芒刺在背。一位老者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这本是一种多么善良的举动,他却为自己没有及时让座感到惭愧,足见王先生款款的真性情。
再说写实。所谓实,就是真实。当年王正华在青藏高原当兵,作为军方特约记者,采写了一篇篇战地报道。《摩的女郎》写的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失去丈夫后进城跑摩的,经历了各种艰辛后,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并协助警察追酒驾而立功的人。还有《离婚》系列7篇,原本小小的离婚案,却由于派出所不出据他妻子失踪的证明,律师、法院的不作为,直折腾到年老体衰的离婚申请主体离开人世才完结。作者是这起离婚事件的直接目击者、亲临者和陪同者,满腔义愤、无奈、同情透于纸背。
作者善于写底层小人物的真实故事,但又不是自然主义的叙说,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大实小虚”。如前述《摩的女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倒叙插叙并用。相同的内容在文集里很多。
再说写正。正,就是正直、正义。作者在作品里不仅针砭时弊、揭露黑暗,更多的是弘扬正能量。博文《朱儿碎片》写了一位身残志坚的修鞋人故事。朱儿腿残、口吃,但心灵手巧,学啥会啥,从摆摊修鞋开始到开了“鞋博士”小店,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低价、诚信,并为百余名清洁工免费修鞋。这样弘扬正能量的文章在文集里比比皆是。如《钱儿的钱说……》,写了一个爱钱如命、吝啬、小气而遭别人讨厌的怪异老爷子钱儿,却是一个匿名捐助善款万元的无名英雄。《网络微博》和《心情随笔》,于微见著,真情点点,智者灼灼,闪烁着理想、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
纵览整个文集,都充满浓浓的正能量。在这个形形色色、三观混杂的时代,王正华先生以他一身正气和博大的胸怀,在匡扶道路上,匍匐前进,将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燃为一把火炬,四面照亮。我对这位已进入古稀之年而笔耕不辍的老大哥,由衷地敬佩。
新闻推荐
半岛全媒体记者尹彦鑫日前,崂山交警将11月份辖区内发生事故的企业向社会公示,希望各企业能强化源头管控,切实提高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