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上海给独居老人装智能水表12小时不走字自动预警 提升辖区智慧养老服务水平,网民点赞并呼吁全国推广

新安晚报 2020-12-11 09:37 大字

安装在楼道里的水表,能大大提升独居老人安全指数?“水表”和“老人安全”看似没有关联,但在“一网统管”平台,背后的逻辑清晰可见——当独居老人超过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时,系统会判断老人家中有事,及时向居委预警。居委干部接报立刻上门走访,确认情况。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独居老人收到的“智能四件套”,以科技的力量让基层政府的关怀无微不至。

记者走进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眼前就是“一网统管”平台的大屏幕,上面跳动的数据,实时显示辖区13个居委会每日接报案件数、案件内容与处理进度等信息。据介绍,从今年6月起,江苏路街道开始为老服务应用场景试点,提升辖区智慧养老服务水平。

江苏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季梅说,试点工作从疫情期间安装智能门磁中受到启发,尝试将新型智能手段应用于为老服务。街道将智能水表和门磁终端接入“一网统管”平台,独居老人一旦超过24小时未开门或12小时用水低于0.01立方米,后台就会预警,及时将情况反馈街道和居委。在收到政务微信的信息警报后,居委干部会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并将核实情况上报街道责任科室。

家中新增了智能设备,参与试点的张阿婆说:“本来街道里与我结对的志愿者就经常上门陪我聊天。现在安装‘四件套’,也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

张阿婆口中的“四件套”是“一网统管”平台嵌入为老服务的新功能。通过安装智能门磁、烟感报警器、红外监测和智能读水表仪四件智能设备,打破了街道以往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电话、上门关爱独居老人的传统模式,全面辐射辖区所有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测云管理。

从事街道志愿者工作5年,李春经常上门探望独居老人。一个人负责五户老人的生活安全,有时也分身乏术。她告诉记者,前几天一直没见到阿婆,敲门也无人应答,担心阿婆有意外,但通过系统后台数据确认老人家中仍有用水,暂时放下心来。

随着现阶段“一网统管”全面推进,江苏路街道针对辖区内1200余名独居老人,积极探索和拓展为老服务应用场景和全新功能,通过智能化手段服务居家养老的独居老人,缓解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居住安全、身心健康等问题。

针对独居老人水表12小时不走自动预警的创新举措,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太赞了,应该加速全国推广。

□相关新闻电表加芯片,也能呵护独居老人安全

老伴过世了,子女不在身边,居委会干部不可能时时看护,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安全如何保障?9日下午,上海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的工作人员走进81岁的任阿婆家,为她家的电表安装一款智能断路器。

这块小小的芯片嵌入电表后不会额外耗电,还能自动分析老人的用电习惯,从而生成个性化的用户画像。

一旦发现老人家里长时间无用电或者用电异于往常,系统立刻通过算法分析异常原因,并推送给提前设定的紧急联系人。

同时,平台对于老人用电安全也会有告警提示。一旦发现用电量过载过荷,系统会自动断电,从而减少独居老人由于用电不当引发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考虑到任阿婆的老伴前不久过世了,女儿又远在台湾,居委干部江正义和街道老龄干部周雅莉主动担任起了紧急联系人,一旦收到平台推送的异常提醒,他们将第一时间赶赴老人家中查看老人的生活状况,第一时间为老人提供帮助。

这款智能断路器是真真切切立过功的!据负责研发的微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顾立庭介绍,智能断路器最初在天津应用时,就曾发现一名老人家中用电情况异于往日,系统自动启动预警程序,通知老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及时找到了外出迷路的老人。

安装完成后,任阿婆发自肺腑地说:“高科技的东西我虽然不太懂,但街道的关心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邻居得知用意后也忍不住点赞:“这倒真是个办法!”

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吴迪表示,他们选择了10户试点安装智能断路器,均为高龄独居或是孤老残疾人员,后续还将视效果进一步推广。

综合《新民晚报》等报道

□新华评论

让水表量出敬老爱老的温度

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系统将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最近,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的消息刷屏了。0.01立方米的读数中,蕴含着社区的温度、城市的温情。让老人享受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搭上智能技术的快车,这是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

为独居老人装智能水表,看似一件民生小事,背后却是城市治理的用心用情。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叠加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然而,日新月异的科技给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划出一道道无形的“数字鸿沟”: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挂号、网上就医障碍重重,移动支付担心安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水表被网民点赞并呼吁全国推广,反映了智能时代社会各界对于共享发展、包容发展的期盼。

作为一项工具,智能技术本身是中性的,部分老年人通过“触网”开启晚年幸福生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何善用技术、用好技术,让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帮助更多的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需要看到,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很多智能技术老人“不想用”。这个时候,“智能”就不能搞成“只能”选项,而要适当保留传统服务方式。还有一些智能技术,老人不会用,需要社区、公益组织等机构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至于部分智能技术老人“不敢用”的问题,则要求政府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让老人用得安心。

一项智能技术真正受老人欢迎,必须站在老人的角度,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上海长宁的案例可以看出,智能水表、烟感报警、红外监测……这些老人欢迎的智能设备,瞄准的都是老人容易走失、记性不好等生活难点,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术原理。

更需要指出的是,智能技术的背后是人,设备一旦发出信号,居委会干部、社工和志愿者都会闻讯而动。这张技术背后的服务网络,让养老工作既有“智商”又有“情商”,让冰冷的设备有了温情。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关心老年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望各地把尊老爱幼的传统和智能技术的新潮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涌现更多智能背后见温情的案例。

新闻推荐

消灭回扣,百姓才能用上便宜药

近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的操作规范(2020版)》(简称《操作规范》),明确将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