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下的流动儿童教育,《流动儿童蓝皮书》呼吁 流入地城市应扩大对流动儿童的学位供给
本报讯(记者于忠宁)近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围绕3000多万流动儿童群体生存现状、发展特征、入学政策、升学政策等问题,提出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平等入学和升学权利的问题依然严峻,呼吁流入地城市扩大对流动儿童的学位供给。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讲座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彰显了流入地政府为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担当。在差别化落户的政策下,各地纷纷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并不断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但从现实层面来看,部分城市对常住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务仍有待加强。
《报告》为流动儿童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地方政府应以常住人口为指标来制定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规划。从基本公共服务普遍性原则出发,更关注社会底层群体。《报告》还建议,流入地城市应扩大学位供给,简化积分项目和入学程序。同时,加强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以更精准地提升流动儿童的公共服务。
在关注流动儿童的同时,《报告》还注意到与人口流动相伴而生出现了另一个儿童群体——回流儿童。这些儿童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调查显示:无法上公办学校以及父母返乡是儿童回流的主要原因。在回流之前,大部分儿童在城市的学习状况,包括公办学校的就读情况、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都较好,但近80%的儿童回流后即留守,与父母见面频次低,且与非回流儿童相比,更少被老师关心,受欺凌的比例也更高,使其学校适应状况不良。
与非回流儿童的学业情况相比,回流儿童的学业成绩更差,留级的比例也更高,达到了22%。在心理发展水平方面,回流儿童的抑郁比例更高,达到了64.26%。
《报告》指出,从根本上应寻求宏观制度的突破,逐步消除流动儿童异地求学,尤其是升学的障碍。同时,在户籍制度短时间内难有突破的情况下,应鼓励在城市务工的父母想让孩子返回老家时做出理性决策,至少应该在家长的陪伴之下返回老家就读,以尽快适应老家学校和生活环境。
新闻推荐
近日下午,正值孩子们放学时间。达城23路公交车司机蒲涛驾驶公交车途经南外龙郡隧道时,发现4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排着一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