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掌掴夜不归宿女儿 也是失败的挣扎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父亲当街殴打女儿”的视频,据广东共青团官微发布的信息,事发当天,张某在路上撞见彻夜未归的女儿,遂进行殴打“管教”。
因为父亲动作非常粗野,在网上遭到了很多批评。但不难看到,相关新闻后面有一种声音点赞也挺多——打人虽然不对,可是女儿夜不归宿,父亲就是得“管教”。甚至有极端一些的会说,今天不被父亲打,以后就得遭别人打。
这种听起来像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说法,可能也是父亲打女儿的内在动因。从道理上讲,没有人会赞同这样的暴力“管教”,面对女儿的夜不归宿,理想的教育方式是,家长先搞清楚缘由、再去摆事实讲道理,柔性地说服要远比暴力干涉正当。
可是部分网友之所以一定程度宽容父亲,可能选取的是另一种现实标准,相较于对孩子的出格行为不闻不问,这种暴力“管教”总是聊胜于无,甚至还是家长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因为在现实中,特别是在草根阶层,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当孩子到青春期、叛逆期之后,根本没法进行精神沟通。在这种情况之下,面对孩子一些明显出格行为,父母要么只能自甘失败放任,要么只能粗暴蛮横介入,希望能有一点挽救。
这种“教育失能”,在底层更普遍,为人父母的可能也都有体会。教育不只是需要良好的意愿,还需要资源支撑,还是需要长期培养训练的技能。
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我也对自己的教育充满“信心”,觉得面对孩子的任何毛病,都能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消除,以最积极的方式陪伴他成长。可真正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常常会遭遇力不从心的挫败感。
“打工人”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琐碎压力,都会转化为对“教育能力”的削弱。加班很晚回家,电脑里有一堆项目要deadline(最后期限),上午被老板职场PUA,面对简单数学题都总是错的孩子,还能那么有耐心吗?面对天性顽皮的孩子,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中年老父亲还能那么宽容笑对吗?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阅历、经济状况……各种想不到的因素,都有可能让家庭教育动作变形。细小的问题累计数年之后,父亲对于夜不归宿的女儿,能想到的“管教”方式,可能就只剩殴打了。
当然,这绝对不是为父亲的暴力行为辩解,只是想说,一个错误的结果前面,是有一条漫长的错误道路铺就。正视这条蜿蜒而来的错误道路,更有“治病救人”的意义。
对个人来说,生孩子就意味着一辈子不能忘却的责任。无论生活境遇如何,都要尽可能分出心力,提供力所能及的、不间断的教育,否则等到孩子习惯夜不归宿的时候,暴力“管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失败的挣扎,除了增加对孩子的伤害,很难起到什么“唤醒”作用。而对政府公共部门来说,尽量为个人创造有尊严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是对教育的深层支持。一个不那么疲于奔命、处处受挫的父母,总是有更高的概率提供好的家庭教育。(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黎青作□郝冬梅时至岁末,记者调查发现,总结年度工作时,形式主义依然是基层工作者吐槽的焦点。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