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留园 □齐飞
在我喜欢的余秋雨的诸多散文中,我认为《白发苏州》写得是不算好的一篇。即便是这样,《白发苏州》的意境,也明显带有余氏作文的印记,其语境所营造出的魅力,感染着我的灵魂。毕竟苏州是一个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城市,区区只有三四千字的《白发苏州》,所能碰触到的或许只是苏州的一段情感往事,所捕捉到的也只能是古城的精神在某一个空间里跳动的脉搏。
古城老矣!余秋雨感觉到了。苏州已经是一个老人,已经满头白发了。我对苏州的认知,的确也很难另辟蹊径、走出余秋雨所设定的路径。强大的《白发苏州》,如同骏马的缰绳,牵着我的视线,也牵引着我的思绪,让我无法生出“标新立异”的才情,去写一篇和《白发苏州》目的一样而角度不同、风格不一样的文章。不是为了立传,而是用来感怀,也权当是对苏州的明天寄托一个我的期待,畅想一下我的盼望。
古城老矣!那些古老的深巷、古老的建筑、古老的树和古老的井,甚至有些古老的民俗和古老的文化,确有一种常见于北方农村、老者猫冬时的疲态,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古城激情的丧失。这大概是古城的通病,在保护和不破不立之间,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们左右为难。历史需要记忆,更需要真实的留存,而这些现成的实物例证,破坏了无疑是一个不可原谅的过失行为。
是的,不论古城的苍老放弃了多少青春年少的动感,但却无法影响古城上空依然活力充沛的雨,这一不受任何特定环境影响的自然现象,在我看来,确是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魅力。这里的雨滴是散了线的玉珠,跌落在古城的屋檐上,碰撞后发出了古琴一样的声音,优雅而散淡,具有文艺感又充满了戏剧性。此时的苏州,古老与年轻、苍秀与蓬勃在雨中被融为了一体。如果可以,我愿意建议那些大笔在手的作者,关怀一下白发苍苍又身处雨境的苏州容颜所焕发出来的青春气息。我当然写不出来这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大选题,不敢去触动整个苏州的境界,只能在苏州的一角,窥视一个园林的秘密,那就是雨中的留园。
江南,因雨的偏爱而愈显柔情万种。苏州也是一样,雨中的苏州,俨然像一个沐浴后的少女,在微风中飘逸的长裙,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苏州的柔美。然而,地处苏州阊门外的留园却是一个回避雨水的居所。在建造的当初,面对空旷荒凉的土地,主人最先想到的是雨中生活的场景,其设计的理念在“躲雨”的思想下由此而展开。主人固执地认为,若是下雨,在自己的家里,还要手持雨伞穿梭于雨中的房舍,是一件极为尴尬的事情。这是一个富有者的心态,至少是对自己现有条件的显摆。
所以,雨中的留园是别具特色的。在雨中,先不说雨廊的连接,那错落有致的建筑,搭载了一种可以感受而又不便透露的滋味,人们行走在被雨水包围的过道,坦然自在又悠闲自得。人在其中享受着富足所带来的便利,体现了园主人优越的生活品质。你还可以稍稍停顿一下,目光随意落在留园的任何一个地方,就会觉察到留园的设计手法,除了满足人居需要和视角需求之外,不经意间,对落雨的接受也有自己独具风格的环境打造,空窗、漏窗、门洞、房檐、假山、池塘、绿植、石凳,雨中所有的一切,有如转动着的万花筒中的变化,恰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美丽图画。
从雨廊的檐边滑落而下的雨帘,像是水墨写成的、极富感染力的大草线条,被风摇动着,打在树叶上、竹竿上、石头上、地上和水面上;也像一次性使用的风铃,滴落就会发生一次撞击,透露和发散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雨帘是遮挡不住人们视线的,也许是他的故意所为,在透过雨帘的目光之中,不间断地切换着眼前的景象,你可以看到园林中雨的样子和雨中园林的样子。园林中雨的样子是自由欢快的,唱着歌跳着舞并吟诵着唐宋诗词,显得格外清新而又充满脱俗、可爱的淡雅。雨中园林的样子有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空间,用一个老祖母的怀抱等待着即将回家的、调皮捣蛋的儿孙们,亲吻着、抚摸着他们的面颊,安慰着他们奔波、劳顿后若有所失的心情。二者在这里相互关怀又相互作用,我突然有一个错误的猜想,假如,这些雨不是落在苏州的留园,而是落在别处,一定会失去很多情趣,生命的色彩一定是单调乏味的。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可以想见,雨中的留园分明是在给雨提供一次表白机会,光着膀子任凭雨水的洗染,红花更加鲜艳了、绿树更加浓郁了、垂柳更像女人的秀发了、荷叶上的雨滴如一粒粒珍珠,瞬间的美眩人耳目。池中的水,明净清幽的氛围,显然被雨水打破了,如一床硕大的蚕丝薄被,整个地铺在了水面之上,因风因雨而动的涟漪,犹如水下躺藏了一个个蛹动的蚕虫,微微地晃动,很有生命的迹象。雨中的留园就是这样,把雨水玩弄得如在股掌而又敬畏雨的存在。我体会到,落入留园中的雨,在接近园林的一瞬间,身段似乎柔软了很多,即便是倾盆而下的暴雨,在我看来也会这样,只要接近留园的上空,就会减慢自身的速度,轻轻的脚步用来显示出温情的赠予。落入留园中的雨并不需要特别的接收仪式,也不会弄坏了主人的心情。或者就是一首诗吧,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又是那样的合律合韵、贴切有意。
留园的主人,在“回避”雨的同时也是一个喜欢雨的人。小憩于“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我首先想到了《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中有“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的言论,此亭之名,至少传承了此句的基因。园主人拿来的用意是什么,我首先打了个问号:“喜雨”放在此处是言其志还是抒其怀呢?真的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催人奋进吗?留园的前身名为东园,东园是徐泰时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在其曾祖父“始创别业”的基础上建造的。徐泰时性格耿介,说话直来直去,因为建造定陵有功,遭人忌恨,被人诬陷而罢官:“旨令回籍听勘。”有人质疑:千古名园的承上启下、开疆辟土者,何以有巨大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呢?徐泰时说:“归而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置酒高会,留连池馆。”哪里还有心思去“志于民”呢。所以,今天的过客,千万不要被徐泰时的“佳晴喜雨快雪”所迷惑,你只需静下心来欣赏落入园林中的雨水,或者,你也可以径直走进园林,和园林的峰峦环抱、古木参天、奇峰秀石、重檐迭楼一起,接受雨水的沐浴,这时,你会和园林融为一体,变成园林的一景。
雨仍然不停地下着。因水景而见长的留园,池中的两尾小船已人去船空,漂浮在池边的一角。风和日丽时,小船是琴师用来演奏属于苏州的音乐的,原本是为了营造一种建筑和音乐相结合的立体环境,使游客的心境得到净化,脱去尘世的俗气,体验留园文化的原始风味,为留园增加一些高贵的气质。因为雨的到来,船歇息了、人歇息了、琴声也歇息了。留下了两尾虽不孤独但很寂寞的小船,静静地等待着什么。其实,留园的琴声是不应歇息的,尤其是在雨中的留园,更应该有琴声萦回,至于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有这一种假想,当琴声在雨中留园的小船上泛起和飘扬,雨声琴声交会的留园,一定是一个神奇的境界,是“仙人居之”的小蓬莱。
走进“还读我书斋”,仿佛看见当年的徐泰时,长衣宽袍、鹤发童颜,一脸温和又略带严肃的表情,责怪式的批评着学习时偷懒走神的孩子们。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些孩子们当年的朗朗读书声,稚嫩的声音穿过屋脊,向空中漫去,并在某一个空间和雨相遇。是的,是雨中的读书声,鱼贯而出,这种声音一定怀着忧伤和希望、期待和憧憬、奋发和进取,穿越千年的时空,直到今天听来依然是属于苏州的声音、属于留园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回荡着一种神秘的诉求。这是我在雨中的留园所听到的声音。
新闻推荐
重庆“车窗抛物”专项治理日前开出首张罚单 车窗抛物罚50 你还敢乱扔吗
本报讯(记者李国)天上掉“馅饼”通常只是调侃,当不得真。“车窗抛物”却是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城市形象,还严重影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