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病”如何医? 心理探秘
(资料图来自网络)
身体机能减退、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家庭空巢化……一系列现实因素让不少老年人产生了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甚至严重心理问题,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降低。
老年人的“心病”谁来医?怎么医?老年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养老服务从业者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为老年人心理问题“把脉”“开方”。
家庭是老年人心灵的“温暖港湾”
“家庭和谐、儿女孝顺,得到子女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较多的老人,心理可依托感相对较强,对生活积极乐观;相反,老人缺少亲情关怀,内心就会感到无依无靠、没有安全感,即使物质条件很好也并不幸福。”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刘均娥说。
家庭对高龄老人尤为重要。他们在被照顾的同时,社会参与更少,精神需求相对更多、更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介绍,中科院心理所的一项大数据研究表明,高龄老人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丁志宏通过对10149名高龄老人201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回答“如果您有心事或想法最先向谁说”这一问题时,90.2%的高龄老人选择求助家人。丁志宏认为,高龄老人较少求助社会,是因为社区提供的服务往往和老年人需求“错位”,服务质量、价格、理念也与老年人所想不同。随着年龄增长,高龄老人精神求助越来越家庭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低,家庭是满足高龄老人精神需求的“主阵地”。
“互助式”服务为社区老年人精神慰藉打开“新天地”
“精神慰藉是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刘均娥说,走入老人内心、解决老人心理问题,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板块。
在北京奥运村街道开展的一个服务项目中,刘均娥做了这样的尝试:组织社会参与意愿较高的低龄活力老人组建志愿团队,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以“邻里互助养老”等主动服务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精神慰藉志愿服务。
老年瑜伽、金婚老人婚纱照拍摄、“老龄人谈老龄事”讲座、“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和沟通技巧”线下交流会……在系列精神慰藉活动中,老年人产生共鸣、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困惑,负面情绪得到了疏导和释放。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梅丽萍说,他们大多数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做一个他人眼中期待的老人,很多问题需要引导和疏通。
入住养老机构的不适呼唤细致心理呵护
入住养老院后整宿睡不着觉,不停呼唤工作人员,甚至需要工作人员的陪伴才能入睡;经常觉得身体这里或那里疼痛,时不时呼叫医生……现实中,从家搬到养老机构,很多老年人并不适应,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社区养老机构院长谭疆宜说,从养老机构的实践来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与其接受的其他养老服务有着很大关联。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背后有以下原因:生活环境改变,与他人相处中分寸把握不好;单身老人有强烈孤独感;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退化导致沟通中产生误会;心中“小我”被无限放大,渴望被关注;老年人背景、阅历不同导致文化冲突;老年人情感需求导致困惑或冲突;一些老年人有轻度认知障碍,对其他老年人生活产生影响;家属缺乏对老年人的正确引导,有的甚至会责备老人,衍生更大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专家陆晓娅说,老年人心理波动往往和生活事件相联系,护理人员要理解这一点,同时学习更有效的陪伴、沟通方法,这样才能帮助老人更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7年前,河南南阳仲景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四大队)时任大队长朱天才,对辖区的违法强拆行为不予立案侦查,并在上级公安立案后,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