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戳穿修车猫腻,不能只靠记者“卧底”

济南时报 2020-10-20 14:07 大字

记者先后应聘进入两家知名汽车品牌的4S店卧底暗访,发现了诸多惊人乱象。除了砸坏好零件再修,暗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两家4S店员工存在虚假清洗保养,截留超量油液等问题。(10月19日《新京报》)

在手机维修、家电维修等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先弄坏再修理、偷换零件、虚报价格、虚报修理量等问题,汽车维修保养中的乱象大都属于维修行业的通病。不论汽车维修乱象的外在如何,其实质都是薅消费者的“羊毛”,甚至还薅保险公司的“羊毛”,都扰乱了汽车维保市场秩序,践踏了诚信底线和法律底线——如果以“先砸后修或先砸后换”等行为骗保的情节严重,还可能涉嫌犯罪。

汽车维修的不少问题都具有隐蔽性、专业性,发现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记者能做到的,拥有更多资源、更强能力的市场监管部门、保险机构等更有理由做到。戳穿修车侵权猫腻,不能光靠记者“卧底”。

在餐饮领域有“明厨亮灶”机制,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经营者形成了倒逼约束效应。有些手机维修商也向消费者开通了后台维修监控系统,让维修处在消费者眼皮子底下,处在一种透明环境中。显然,相关部门也可借鉴上述经验,要求汽车维修商对车辆维修保养过程进行全程视频监控,并向监管部门、消保组织、保险机构、消费者等开放监控通道,分享监控资源等。这样,很多汽车维修保养的猫腻就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保险机构应该加强对验损过程、修理或更换部件的检审把关,堵住“先砸后修或先砸后换”的骗保漏洞。

针对记者发现的问题线索,市场监管部门、保险机构等应该全面深刻反思,举一反三地查找问题,进一步健全相关监督机制,规范汽车维修保养行为,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保险市场秩序。说到底,要整治汽车维修行业中的乱象,不能依靠消费者的自保,不能依靠经营者的自律,也不能光让记者等第三方监督力量“冲锋陷阵”,最终,还得靠监管“正规军”的依法履职,还得靠监管之手的强力介入、长效介入。 (李英锋)

新闻推荐

年年开奖励大会,湖南临澧县鳌山村 爱心育出好村风

前不久的一天上午,湖南省临澧县四大班子的一把手,齐齐赶到一个叫鳌山的小村庄,为一群农村孩子和农民颁奖。鳌山村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