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颜值高 环境好 市民感受居住环境幸福蝶变

铜都晨刊 2020-10-20 09:44 大字

未拆迁前的立新棚户区。图片由市住房保障局提供

张新伍坐在书房看书。姜蕊 摄

张新伍乐享舒适温馨的电梯高层住宅。姜蕊 摄

■ 本报记者 姜蕊

老张与儿子小张家的距离有多远?一个单元两座电梯上下仅需1分多钟。平日里,小张夫妇俩常带着俩娃去老张家蹭饭,老张夫妇俩一有好吃的也总往儿子家送;逢年过节更不用提,孩子们也开心地辗转于两个单元楼之间,轻松而自在。如此惬意的生活令曾是“小张”的张新伍做梦也不曾想到,从低矮破旧的平房到方便舒适的电梯洋房,几十年间的住宅变化也正是张新伍一路走来日子越过越好的“生活进化史”。

60年代:土墙瓦顶,不通自来水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张新伍在5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四,儿时的他与父母住在新庙村的一栋土墙瓦顶的屋子里,一家7口人挤在只有60平米的三间小屋里。张新伍至今仍记忆犹新,“屋里屋外都比较简陋,最值钱的就是放在床边的木头柜子了,老鼠蚊虫是常客,桌子腿、床边都有被老鼠啃过的痕迹。”张新伍回忆说,那时候的照明主要依靠煤油灯,为了节省“洋油”,一家人只能在吃晚饭的时候用上。

当时的吃水问题也是张新伍至今仍难以忘怀的经历。由于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没有自来水,张新伍和几个哥哥便承担起每天外出挑水的“重任”。“立新煤矿那边有一个公用自来水龙头,为了不影响工人用水,当地老百姓都是凌晨三四点便过来挑水,我们弟兄几个便轮流挑。”张新伍至今还记得,当时很瘦弱的他吃力地挑着两桶水往家赶,不知有多少次因为看不清前方的路而不慎摔倒,人摔了不要紧,可又得重新排队挑水……

80年代:屋外圈起院子,“大件”引来羡慕目光

张家居住环境第一次得到改善是在1989年,那个时候,身为顶梁柱的张家大哥早已成家立业,不仅盖了大屋子,还将老宅子重新翻修扩建。过去的土墙被砖墙取代,面积也扩大到了100多平米,那个时候张新伍仍与母亲同住,他亲眼看见屋子变得更加牢固,门前的空地也圈起了院子,种上了母亲最爱的栀子花。每到端午前后,阵阵栀子清香从屋外的院子里飘来,空气里都弥漫着香甜的味道,而这般滋味永远留存在了张新伍的记忆里。

此时的张家兄弟们大多成家搬离出老宅子,尚未娶妻的张新伍和母亲同住在新修的宅子里,面积大了,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挤在巴掌大的空间里,对张新伍而言,这是他头一回感受到舒适的住宅体验。最让张家人引以为自豪的是张家老大靠勤劳双手为母亲买下了村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虽然只有9英寸大,但对于当时村里村外的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了不起的“大件”。“我还记得我们看电视那会的热闹场景,院子里外围满了前来看电视的人群,有人好奇,有人羡慕。”张新伍回忆说。

90年代:小洋房墙白地平

几年后,在哥哥的帮助和引领下,张新伍开启了他的创业生涯。小有成就后,张新伍于1998年将老宅子重新改造,由原先的一层变成了后来的两层小洋房,“上下共计160多个平方,地面铺上了平整漂亮的地板砖,墙面刷白,屋里做了厕所,生活自然更加便利了。”在张新伍看来,这次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屋子的质量,更提升了屋子的“颜值”。此时,不仅是张家,村里很多老百姓家中都盖上了两层小楼,大多数家庭也都买上了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进入21世纪,时代在变迁,生活也在变好。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相比之下,张新伍和乡亲们所居住的小洋房和小平房显得有些落伍。2010年,当得知棚户区改造的消息时,张新伍和乡亲们最初并不理解,甚至有些反感。“你们的房屋基本都有好几十年的房龄了,尽管几经修缮,但房屋质量可想而知,你们难道不想居住更加宽敞、环境更好的房子吗?”在相关人员的劝说下,张新伍和乡亲们终于想通。

如今:电梯房舒心又舒服

尽管如此,房屋拆迁期间,张新伍常常回到老房子附近,走走瞧瞧,顺便用手机拍下他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宅,虽有不舍,但对于新居,张新伍和家人们仍满怀期待。2014年5月,张新伍在西湖春城小区选择了一套108平方米的电梯房,并在相邻的一个单元里为儿子选择了一套房子。同年12月,老张和小张便同时住进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新房。

电梯一键直达,上下方便,小区里绿化丰富,路灯、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提及新房子的居住环境,张新伍兴奋地说:“现在每天晚上,我都会和以前的老邻居们相约到楼下的小广场散步,老伴跳着广场舞,孙儿们与小区里的同龄孩子们嬉戏玩耍,别提有多热闹了。”几十年间的房屋变化令张新伍深切感受到城市在变化,社会在发展。

新闻推荐

让学生像太阳花般成长

■田梅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学校作为育人的摇篮要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去关爱学生、唤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