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田间致富的“金钥匙” 肃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观察
肃州区高标准农田青贮玉米收割现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薛巍敏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通讯员 岳莉萍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在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店闸村,一辆辆满载青饲的车辆在田间路上往来穿梭。青贮玉米种植收获现场,更是一片繁忙景象,大型收割机正在田间快速作业,一阵轰鸣过后,整片玉米被收割干净后直接粉碎,然后输送到跟随的运输车上,被打包运走,整个作业过程一气呵成。
今年以来,店闸村依托2020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引进甘肃金顺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整村流转土地6000亩,实施粮改饲整村推进,采用“公司+基地+村委会+农户”的运营管理方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带动道路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种植和新农村建设,基地的建成还提供务工岗位60多个,公司与当地农户建立长期劳务关系,“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实现了农民增收。
“过去这里种地农民都靠自己的‘土办法’,产量和品质都有限,没办法适应粮改饲的市场需求。”甘肃金顺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强英告诉记者,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大市场的需求,今年我们整村流转土地6000亩,主要种植青贮玉米、订单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目前我们两台收割机在联合作业,一天可收割100多亩,亩产可达到4吨左右,青贮收割后我们经过发酵打包后直接送往祁牧乳业、养殖大户等用于畜牧养殖,一吨收入在390元左右。
近年来,总寨镇积极抢抓国家实施粮改饲项目机遇,坚持以产业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通过规模化生产、智慧农业、利益联结、种养结合,探索建立“草饲料规模化订单种植-贮存-养殖-有机肥加工-肥料回归种植”的生态循环全产业链农业发展新模式。
如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店闸村实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种养模式,减少秸秆焚烧,节约土地资源,实现机械化全程连片集中作业,大大提升了土地产值。
以全株青贮玉米为例,它可以有效提高饲料的转换率,减少粮饲料的饲喂,增加经济效益,这样通过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种植、集中收贮,在避免秸秆焚烧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我们公司通过探索,形成了草饲料规模化订单,回归草饲料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毛强英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降低了种植成本。毛强英介绍,在病虫害防治上,如今已实现无人机规模化防治,节约人工成本,每亩地比过去至少节省300元。
土地收益高了,当地村民的口袋自然就鼓了。“过去一年忙碌下来,三亩地也就八九千元的收入,现在收益好的时候能达到3万余元,种地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店闸村村民赵学友如今已不再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在村里合作社务工。
针对农村土地“碎片化”和经营“分散化”的问题,总寨镇积极抢抓中央和省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机遇,按照“产业发展到哪,农田整理项目就跟进到哪”的思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杠杆,吸引投资、集中流转、做大产业。
“我们在西店村、三奇堡村、店闸村等三个行政村整治高标准农田1.88万亩,配套建设渠、路、管道、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惠及25个村民小组、5800余人,形成了‘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路畅通、渠相连’的农业农村生产新景象。”总寨镇副镇长张海军告诉记者,2019年至2020年,总寨镇整合项目资金、吸纳企业投资和群众筹资筹劳,共投资3196.4万元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良好效益。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土地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和发展循环产业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肃州区在总寨镇先后引进敦种隆丰、金顺源、绿野源、百源养殖等企业、合作社十余家,实施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项目、甜菊糖提纯全产业链、“粮改饲”青贮玉米等一批项目,撬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攀上亲”,实现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信息化管理和品牌化销售。(转2版)
新闻推荐
新京报漫画/师春雷一家之言施工出错、铲掉即可,但这件“小事”所反映的工作作风问题却有必要引起重视。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