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给在线旅游平台“划红线”严禁大数据“杀熟”
消费质量报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消费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
记者王钰
相关搜索
截至10月8日17:00,搜索关键词“明令禁止大数据杀熟行为”,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109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7.3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约3.9万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约1000篇。
舆情回顾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查同一酒店的相同房型,一个旅游网站常客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看到的价格贵了百元以上;同一个人查询某个航线的机票,几分钟前的机票价格是1500元,过几分钟再查,这个价格就可能变成了1700元……一些大型旅游网站存在的类似大数据“杀熟”行为,不少人都曾遇到并吐槽。尽管一些互联网平台用“新客优惠”这样的理由解释第一种现象,但第二种瞬间跳价的情况,互联网平台并不能自圆其说。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明确: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该条款成为首个对大数据“杀熟”行为作出规范的条款。这也意味着,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在线旅游平台大数据“杀熟”行为,被划上了一道“红线”。未来消费者再遇到类似问题,将有法可依。
舆情背景
其实,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把戏,早在2000年,亚马逊就玩过差别定价的套路。当时,有亚马逊用户反映,他删除浏览器的cookies后发现,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为此,亚马逊饱受争议,亚马逊CEO贝索斯不得不公开道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至今,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已屡见不鲜,让诸多消费者有苦难言。
据2019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大数据“杀熟”调查结果》表明: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11.6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存在一般或不普遍;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存在。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其中,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平台成为“杀熟”重灾区。
近几年来,各部门一直致力于打击类似“大数据杀熟”的价格欺诈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中明确,“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消费欺诈也有解释——“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此外,《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被视为是对本质上属于“价格歧视”的大数据杀熟行为作出了原则性的约束。但现实中,由于其指向性不够明确,并未对经营者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网友声音
@宏屏:大数据杀熟的绝不只有文化和旅游行业。
@zjj木头人:普通用户怎么知道有没有被杀熟?难道每次下单都找一个新用户对比一下?
@为你选课sir:不要“杀害”大家的信任。
各界声音
广东格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唐耿东: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对客户实施了价格欺诈,客户可以主张3倍赔偿,最少也是500元的赔偿。
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能够有效规范日益快速发展的在线旅游市场。
舆情分析
大数据作为技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却利用了大数据这个利器耍手段。明明是明码标价却能暗度陈仓,大数据让电商更“懂”消费者,也更容易“伤害”消费者。
在多数人看来,越是老用户越应该享受更多的优惠,而不是“被坑”。而商家却利用大数据“杀熟”,对于老用户而言,似乎从任何一方面都难以理解。
以牺牲老用户的利益来获得新用户的好感,吸引新用户,是大部分“杀熟”企业的出发点。但是当新用户转变成老用户后,企业“杀熟”的刀子又会迎面割来,而消费者则沦为了一波又一波“被宰的羔羊”。
在互联网时代,平台可以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得到更清晰的用户画像。而互联网的公开透明和多平台竞争也使得用户的选择增多,信息获取渠道扩大。如果这个时候,平台出现任何大数据“杀熟”行为,都将被所有用户所知晓,这会给平台带来极大的打击。因而,对企业来说,对消费对象的差异化定价,应遵守定价底线,保证用户的知情权。
从网络平台的角度来看,“杀熟”,与其说是借大数据之手在精准行骗,不如说是在拿自己的信誉做一场有输无赢的“豪赌”。要规制大数据杀熟,显然不能依靠消费者单打独斗。针对这样的“堵点”“痛点”,还需要拿出更实际的措施。对此,有观点认为,有必要采取大数据技术反制“大数据杀熟”,通过大数据技术梳理商家的交易信息,筛查出可疑交易信息并严惩杀熟行为,加大其违法成本,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此外,通过立法加大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从政府管理的层面规范企业行为,避免企业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肆意获取和滥用。
在信息日益透明、商誉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日趋理性的大背景下,网络平台最优对策应该是利用大数据给熟客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价格上更多的优惠,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新闻推荐
中国建设银行一分行外包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客户个人信息倒卖给贷款公司,获利3.6万元后被“判三缓三”。近日,湖南永州市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