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重庆市南川区庙坝村“护山养山”来致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贫困村变成了网红村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25 02:24 大字

十几个急转弯,二十几道坡,海拔1350米,三山夹两谷,庙坝村坐落于此已千年。

庙坝村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东南面,共有123户360人,曾是个市级贫困村。而今,满眼翠绿,森林覆盖率高达89%,已从一个僻远山村变为避暑纳凉、森林康养的网红村,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受穷,到“护山养山”变富的跨越,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长到2019年的2.8万元。

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甜

黄连喜阴凉,多生长于海拔500米~2000米的山林间。山高坡陡的庙坝村是南川区唯一的黄连种植基地。

近年来,一条条新公路的建设,打开了黄连的新市场。“以前我们走山路到村镇去卖。现在好了,收购商的大货车开到了自家门口,价格也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了。”9月16日,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派驻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

冯登奎原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他种植15亩黄连,每亩有近500斤收成。由他帮扶的贫困户也实现了年收入超过5万元。

从2014年开始,庙坝村黄连种植面积从900亩增加到近1800亩,市场价格从30元一斤涨到55元一斤,产值也从60万元快速增加到了275万元。

村子绿起来,生活才能好起来

在发展初期,伐木增收曾是庙坝人最先想到的办法。

但是,砍树换不来金山银山,庙坝人开始转向绿色产品的种植和生产。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种植黄连需要大量的树木遮阴,村里人谁种黄连,就会在旁边种上一棵树。

一株黄连一棵树,庙坝村的山就随着黄连的生长慢慢绿了起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庙坝人从原来的“砍树人”变成了“护绿人”,不断实施退耕还林和村庄绿化项目。

除了种树,保护野生动植物也成为庙坝人的共识。庙坝村目前森林覆盖率达89%,动植物种类繁多。白颊黑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仅存2000多只,庙坝村周围就有200余只。

由于森林和动植物保护得当,吸引来了许多游客,庙坝村嗅到了乡村旅游的商机,很多村民办起了农家乐。

“2019年,庙坝村获评全国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天山坪峡谷接待中心及5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20余万元。”宋建峰说。

不做“高山棒”,要努力发新芽

村民们告诉记者,因为庙坝村身处高山,以前村里穷,“高山棒”就成为了山下人对庙坝村人的戏称。

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叫庙坝人“高山棒”了。依靠绿水青山,庙坝村已经形成了黄连、笋竹、蜂蜜、森林康养四大支柱产业,产业收入从2014年的112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535万元。旅游收入也达到了210万元。自2015年脱贫以来,全村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5倍,全村所有贫困户都有一两项特色产业,基本消除了返贫风险。

2019年,庙坝村村委会邀请了在外优秀大学生代表40余人,让他们畅谈人生、受助感想及求学经历,积极为家乡献言献策。今秋开学前,村里又有9人考上大学。庙坝人明白,真正的绿水青山,不仅仅是眼前的这抹绿,而是在树枝上泛起的那一撮新芽——那是绿色的希望。

新闻推荐

铲除医药腐败滋生土壤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将对给予回扣、垄断涨价等问题突出的失信医药企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