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慢就业”需包容更需疏导
黎青/绘
时下,有一小部分大学毕业生既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调查显示,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表明“慢就业”正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趋势。
事实上,“慢就业”不等同于“啃老”“颓废”,而是表达了现在年轻人更加理性选择职业、渴望全面了解社会的意愿。年轻一代毕业生中的不少人,已经不再把毕业挣钱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他们的眼光更加长远,选择利用毕业后的几个月到一年广泛地接触社会。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规划都更加清晰。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选择了“慢就业”的毕业生,在给家庭带来一定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容易和身边都在工作的同学失去共同话题,实际上承担着不小的社会舆论和心理压力。同时,“慢就业”毕业生在重新进入就业市场时,工作经历的“断层”,会导致他们在社会招聘中遇到更多困难。
可见,“慢就业”是把双刃剑,需理性对待和包容,使其趋利避害,并从源头进行疏导。首先,大学生在这道人生“多选题”中,能够“慢下来”,听从内心的声音,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不盲目,不跟风,无疑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择业观。同时,高校把就业服务工作做在前头,可以防止学生“被慢就业”,与其在毕业后,用“慢就业”的方式摸索职业道路,不如在学校时,让辅导员、专业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多方合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指导。特别是,有关部门要把就业服务工作做在前面,出台政策支撑,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前支持校园招聘活动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张西流)
新闻推荐
云南“李心草溺亡案”一审开庭 被控过失致人死亡 被告人当庭认罪
酒吧视频监控显示,事发前李心草被扇耳光。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9月19日上午,备受关注的云南“李心草溺亡案”一审在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