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慢就业”需包容更需疏导
□张西流
据统计,我国越来越多90后,尤其是95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边是数量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一边是受疫情影响调整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压力之下,2020年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
时下,有一小部分大学毕业生既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调查显示,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表明“慢就业”正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选择不给孩子施加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社会上“毕业马上就业”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慢就业”表达了现在年轻人更加理性选择职业、渴望全面了解社会的意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选择了“慢就业”的毕业生,在给家庭带来一定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容易和身边都在工作的同学失去共同话题,实际上承担着不小的社会舆论和心理压力。同时,“慢就业”学生在重新进入就业市场时,工作经历的“断层”,会导致他们在社会招聘中遇到更多困难。特别是,不少报道显示,“慢就业”之后,很多学生因为求职心切,社会经验缺乏,加上失去了学校对企业的筛选把关,“病急乱投医”,有可能掉入传销等招聘陷阱。
可见,“慢就业”是把双刃剑,需理性对待和包容。首先,大学生在这道人生“多选题”中,能够“慢下来”,择业时保持理性的头脑。同时,高校把就业服务工作做在前头,辅导员、专业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可以联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指导。此外,有关部门要把就业服务工作做在前面,出台政策支撑,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前支持校园招聘活动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新闻推荐
新冠与流感叠加流行的风险,是秋冬季疫情常态化防控又一大考验。在此背景下,刚刚恢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校园生活,需要全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