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个人信息 做网络好少年
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诈骗、校园贷款诈骗等诸多挑战。对于心理防线较低的青少年,如何用好网络、用对网络,既是对其本身的一个考验,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临的一个不小的挑战。本报在此提醒广大青少年,保护个人信息,警惕网络诈骗。
1.警惕校园贷款诈骗
校园贷款诈骗,是指利用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等所谓优惠政策为诱饵,骗取学生信任实施的诈骗。主要手段有:一是骗取个人信息,代替学生办理贷款业务,取到贷款后消失;二是帮助学生办理贷款后,冒用其身份继续贷款;三是以贷款前需收取担保金、人身保证金等为借口,反复骗取学生汇款。
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拒绝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并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最恰当、对自己最有利的消费方式。青少年一定要对“校园贷”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坚决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和附带身份证照片的自拍照片,遇到诈骗,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并打电话报警。
2.警惕精准诈骗
精准诈骗,是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种方式,犯罪嫌疑人通过不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对个人进行“量身定制”的诈骗。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能实施精准诈骗,是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电信诈骗都与个人信息的泄露有关。
本报在此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银行账户资料等信息;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不贪便宜,随意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同时,在上网过程中注意核实对方身份,查证其真实性和合法性,避免上当受骗。更重要的是,不要按陌生电话或短信息的提示操作转账业务,不要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浙江宁海通报在校女生俞某某坠亡事件 确定符合高坠死亡 排除他杀
据浙江宁海县委、县政府官方微博消息,针对宁海县一女学生坠楼事件,该县政府新闻办19日发布通报称,2020年9月1日13时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