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社评】抑郁症不等于“情绪低落”,关注精神健康需要切实行动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15 03:15 大字

从国家层面向公众传递明确、积极的信号——抑郁症是一种需要尽早发现和干预治疗的疾病,而非简单的“情绪低落”;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据9月11日新华社报道,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日前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旨在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趋势。方案提出,加大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高压职业人群等抑郁症防治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同时还提出,到2022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非精神专科医院医师对抑郁症识别率提升50%等。

对待抑郁症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吗?在很多人看来,抑郁症不过就是“心情不好”“情绪低落”而已。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病情很可能会持续加重,严重时患者会产生悲观厌世情绪甚至自杀企图和行为。有数据显示,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我国有超过9500万人患抑郁症。抑郁症已经成为自杀的主要诱因之一。

从公众反应热度看,“高中生、大学生体检将筛查抑郁症”的消息颇受关注。有人认为此举非常必要,处于特殊年龄段的青少年,其心理、生理容易叠加一些问题,心理健康疾病容易越过生理疾病,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极大困扰;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的学生太娇气,所谓心理问题“根本不算个事”。

这种分歧恰恰是抑郁症在现实中的尴尬写照——事实上,抑郁症已经给相关人群带来严重困扰和危害,但在不少人眼中却云淡风轻。比如,不久前在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失联、最终被发现已去世的女孩,其家人就表示她患有抑郁症,而在相关新闻的网友跟帖中,不屑、不理解、风凉话比比皆是。

长久以来抑郁症不被正视、认识,抑郁症患者及潜在人群也迫于外界压力而更加自我封闭。而这一疾病的成因诸如人际关系、学习工作压力、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等,也都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抑郁症患病率不断上升的现实背景下,关注中学生、大学生精神健康,并采取行动识别、干预治疗抑郁症,迫在眉睫。

国家卫健委部署工作方案,从国家层面向公众传递明确、积极的信号——抑郁症是一种需要尽早发现和干预治疗的疾病,而非简单的“情绪低落”;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而这“先手棋”不仅是相关工作的路线图,更有利于改变民众观念、凝聚共识,为今后采取更多行动,包括探索建立和实施长远的精神健康方案奠定基础。

同时,用科学的方法、看得见的力量,去托举抑郁症患者和潜在抑郁症人群,是当下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如何让诸如体检筛查等举措在识别、干预环节发挥实际效用,如何保护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隐私,以及如何拓展更多手段去帮助相关人群,是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政策和治疗层面上,我们期待有关方面和医疗机构共同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方案,如学生体检筛查时的隐私保护、提升干预方案的精准性等;同时,也可以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应对抑郁症患病率上升的经验,比如,一些欧美国家增加抑郁症咨询门诊、普及相关知识进而减少歧视等做法,减少了患者“把自己藏起来”和“默默离开”的概率。

人类面对、战胜任何一种疾病,往往要付出长时间、艰苦的甚至高成本的努力,抑郁症也不例外。让我们凝聚更多共识,共同关注我们自己及我们周边人群的精神健康。

新闻推荐

青海警方抓获一名参与枪杀“环保卫士”索南达杰的嫌犯

微信公号“青海公安”9月14日消息,1994年1月18日“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枪战盗猎分子并英勇牺牲,多名犯罪嫌疑人畏罪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