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教师职称咋评更科学 部分高校进行有益探索 看重“教学好”“有专长”

三秦都市报 2020-09-14 01:35 大字

新华社发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

相关不良倾向如何破?改革还要过几道关?记者就此走访了多地高校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

相关不良倾向影响亟需改正

——伤教学。“以往评职称,往往只看重发了几篇论文、出版了几部专著、拿到几个课题等量化指标。”多名高校教师告诉记者,教学质量好不好、学生是否有进步这些难以量化的内容在职称评定考察中被“边缘化”。这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多名在校大学生抱怨,部分职称高、头衔亮的科研明星,上课时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觉自己对老师来说很多余。”

——伤科研。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即“C刊”)设计研制者南京大学苏新宁教授指出,部分高校还存在论文评价机制问题:通过论文评价教师学术能力时,忽视论文质量,只看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是否SCI期刊、是SCI的一区或二区,错误地将评价期刊的指标等同于评价论文价值的指标。部分高校将在SCI期刊上刊发论文与重金奖励挂钩。

——伤教师。“帽子”、项目、奖项等学术荣誉、资源容易向少数官大、资深的教师集中,对高校青年教学科研工作者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不少青年教师说,自己既要授课又要带学生,既要顾家带娃又要挤时间做科研,申请项目时比不过资深前辈,可如果几年内拿不到若干重大课题、没有在高质量期刊上发几篇论文,很可能就被直接淘汰。

职称咋评更科学

当前已有部分高校针对职称制度改革进行有益探索。

——更看重“教学好”。“华松上课有三宝,案例、板书、喝水少。”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蒋华松扎根讲台30多年,是学生心目中的“数学演说家”。在他的职称评审材料中,没有论文,仅有一项署名排在第3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高等数学》等教材专著。2019年,南林调整政策,蒋华松通过主要面向教授公共课、基础课老师的“教学专长型”类别评上正高级职称。

——更看重“能转化”。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专业的李灵芝老师,从事农技推广5万多亩,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培训菜农和贫困户近万人次,带动种植户30000户以上。但如果按老规矩评职称,她这些成绩还比不上一篇SCI论文。学校探索并实施“推广型教授”职称评审新规后,她获评正高级职称。

南通大学服务地方工作处处长高江宁介绍,该校出台新规,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承担的项目和经费,视同相应等级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同等对待,激励效果明显。

——更看重“有专长”。日前,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聘用一名临界态物理学专业的科幻作家为一级讲师,教《交流与写作》课程;引进一名无论文无项目的“海归”教创意写作,仅因他曾在海外4所大学任教,擅长教授中英文写作。“教学为要。”该院院长陈跃红表示,南科大学生急需改善他们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不看他的帽子和论文,就看能不能教好。”

职称制度改革仍需闯关

受访专家指出,职称制度改革从探索尝试到制度落地之间还需闯关。

“公平关”。“评价标准要因人而异、因校而异。”陈跃红表示,但学历、研究能力、学术成果、代表作等专业评价指标本身是必需的,也是保障职称评审公平的基础,不能抛弃。

为确保公平,北京理工大学建立专家资源库,探索强化同行评议制度,在学院初评过程中,引入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校外同行专家,在第二轮学校送审环节也增加了外送样本量,由以往的三四份提升到九份,通过参考高水平的专家评审保障评聘质量。

“导向关”。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等高校负责人表示,高校职称评审标准要努力破除“官本位”,拒绝“权力导向”;要反对学术腐败,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拒绝“圈子导向”;还应当让学术评价与高额物质利益“脱钩”,拒绝“票子导向”。专家表示,“瞄准重大创新,以贡献力为重要评价指标是改革的重要导向。”

“自主关”。“目前国内不少优秀创新成果首发在国外期刊上”,苏新宁提醒有关部门应注意日益突显的知识产权流失问题。沈阳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周振田建议,应鼓励高校教师更多成果发表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培育中国自己的学术价值评价体系。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高校教师写《我的二本学生》记录“二本生”奋斗和迷茫

《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不可否认,能进入几十所光彩夺目的重点大学,还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