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4倍 专家:确诊后可心理干预
“生病后不能做家务、不能打工赚钱,我不想拖累全家,当时只想快点解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病房,50岁的乳腺癌患者张兰(化名)刚经历了一次自杀未遂。
9月10日是世界自杀预防日。有专业研究数据显示,癌症患者人群的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4倍,诊断第一年、老年男性患者的自杀风险最高。
张兰和丈夫都是浙江某县农民。2018年,张兰确诊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两年来,持续的化疗、身体疼痛、睡眠障碍让她非常痛苦,7月的一天,听到丈夫打电话向儿子借1万元医药费后,负面情绪爆发,趁丈夫出门喝下农药。幸运的是,几分钟后丈夫回家拿东西发现了,送当地医院洗胃后被救了回来。但此后回中科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继续化疗时,她始终情绪不稳定,反复表示不想治了、不想活了,化疗医生向临床心理科求助。
在心理咨询师引导下,张兰慢慢说出:“我活得很累,看病花了很多钱,又不能做家务、不能打工,不如死了算了……”
“这听起来真的很悲伤。但好像在你心中,你对于家人的意义只有做家务和挣钱,我可以问一下你丈夫的想法吗?”心理咨询师转向张兰的丈夫。丈夫说:“她以前是能做家务、赚钱,但自从生病后,全家就希望她养好身体,每天和我们说说话,孩子回家能喊声妈,就够了。”
丈夫的表达让张兰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好好活着的每一天,对家人都是珍贵的、有意义的。
“很多情况下,癌症患者的生理、心理痛苦可能诱发自杀观念。”心理咨询师邢丽丽告诉澎湃新闻,肿瘤患者自杀的主要因素包括疾病带来的生物学痛苦、心理打击、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缺乏心理社会支持,遭遇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等。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9年年报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有7.5个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约30%~50%的患者会出现心理问题。国内著名精神心理专家、中科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于恩彦告诉澎湃新闻,成人癌症患者群体中,抑郁的发生可增加39%的死亡率,约3/4伴有明显抑郁情绪的患者从未接受过心理测试或药物矫治,“不少医院把肿瘤患者心理干预的重点放在临终关怀上,但在我看来,应该从确诊那一刻就开始,并且贯穿诊治过程。”
据介绍,被诊断患恶性肿瘤后,患者一般会经历震惊期、否认期、愤怒期、抑郁期、平衡期等。心理医生建议,当癌症患者感觉无法忍受疾病痛苦、生活没有意义时,可以先尝试寻找安全舒适的环境放松、与亲友沟通等自我调节,如没有缓解,要及时向心理援助机构、医院求助。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心理医生首先会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疏泄性心理指导,使患者减轻紧张、痛苦和无助感。对患者的情绪反应,医生会采用认知心理治疗矫正其负面认知,学习用积极合理的认知模式看待疾病;对抑郁、焦虑情绪严重甚至出现自杀意念、行为的,适当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可以改善情绪,还能协同改善躯体疼痛等。(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记者覃乐维晚报讯8日中午12时许,在瑞龙路贤良屯新感觉音响体验室的一间包厢内,工作人员发现一名男子昏迷不醒。报警后,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