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寻迹(上):在旧货市场淘旧书
我第一次去重庆的时候它刚成为直辖市,印象里的山城是爬坡上坎、朝天门的棒棒军、街边打牌喝茶的人、江水潮气氤氲的旧楼……后来重庆发展飞速,在网络上也红得飞速,人们匆匆地来挖掘出许多崭新的打卡点,拍上一张张赛博朋克风滤镜的照片和一段段光怪陆离的视频。新的霓虹灯照亮嘉陵江两岸,但我愿意一去再去的始终是几处老风景。
藏在一栋破旧大楼里的中兴路旧货交易市场已经21岁了,可能比许多在抖音刷重庆的网红们年纪还大。
中兴路旧货交易市场旧图 网络图?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黎瑾、纪韩提供
自从2010年底旁边的中兴路跳蚤市场被取缔、2017年十八梯拆迁,大楼里的市场似乎显得有些孤单。几棵大树挡住了开在中兴路的大门,如果稍不留神,便可能匆匆略过了楼里的故事。中兴路旧货市场内的店铺
我进门的时候几个人正合力朝外搬一台空调,陈色颇旧,也许是店主刚刚卖出去的。这里是四楼,属于家电区——和重庆许多大楼一样,入口并不一定通往底层,而可能是任何楼层,由建筑所在的山坡来决定。人们搬空调
家电区堆满了老式的电视、空调、洗衣机、音响等等,如今少有人用的DVD机垒成高高的几摞,我从边上小心地绕过去,找到通往下层的楼梯。嘉陵江的水汽似乎让重庆的建筑都老得格外快一些,岁月让灯光变得斑驳、管道变得肮脏、楼梯变得潮湿、地板变得油腻,空气里隐约有股霉味,不知是受潮的楼体还是繁杂的旧货带来的。
旧货包罗万象,每一层都是不同类别。从老邮票、老票证、旧书到老门板、老木梁、老桌椅,从玉器、瓷器、石雕到二胡、小号、手风琴等等……许多已经被遗忘的旧东西凌乱地摆满了市场,构建出一个与大楼外截然不同的时代。
废旧的石雕和影楼宣传画摆在一起售卖
市场的生意并不热闹,周末的下午依然顾客寥寥,店主也没有揽客的热情,大多数在昏昏欲睡中打发时光,趴在玻璃柜上、斜在躺椅上,靠在纸箱子上,朦朦胧胧地徘徊在现实与梦境的边缘。午后许多店主都在休息
一个旧书店占据了两个相邻的铺面,店主是市场里少有的还清醒着整理货物的人。但与其说是整理,不过是将大批的旧书以更密集的方式塞进店里。旧书和字画完全没有分类地堆满店内的空间,再如决堤的洪水翻涌出店面,一摞摞散落在过道上。我拉过一只小凳子坐下,在地面的书堆里翻捡,旧书页扬起阵阵灰尘,幸亏因为疫情戴了口罩。
买了一本25年前出版的旧书后,我已经是满身尘埃。拎着书路过许多已经关门的集邮、字画、老票据店面,一间摆得整整齐齐的书店吸引了我。店主阿姨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招呼我进去,店内被一架书分隔成两部分,每部分的墙面都围绕着从地面高耸至天花板的书架,入口的两旁也各有一架书,每本书虽然陈旧,但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高龄老书还被包上了透明塑料书皮,显见是阿姨精心整理过了。
一家被店主阿姨分类整理得很好的文史类书店
“这部分是诗歌,这部分是音乐,这部分是文学,这部分是历史,这部分是文艺类……妹妹你喜欢哪一类,就自己选哈。”阿姨在转身都困难的空间里给我介绍完就出去了,留下我一人徘徊在文史类书籍的“高山”之间——站在书架之间狭窄的地面,举起头看着一本本大部头,我突然有了高山仰止的叹服感。比起这些书店,C区9号的书店更有名也更热闹。狭小的空间里一个女孩躺在落满了书籍的地上,双腿高高翘起搭在旧书堆上,另外两个女孩举着手机指挥她调整造型,时不时有书随着女孩的动作滑落。年逾七旬的店主坐在店外看着客人随手翻阅书籍,早已习惯了有人来搞摄影创作:只有一个要求,拍了照就必须买上20块钱的书。
C区9号知名书店
去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张书店的照片:无数的书籍毫无章法地堆满了店内,一把吉他挂在天花板中间,一架木梯子靠在书架上,供客人爬上去翻阅堆得高高的书。凌乱的美感吸引了许多人,从此来店里拍照的人络绎不绝,年轻的男孩女孩躺在书堆、坐在地面、爬上梯子,拍出了形形色色市井与文艺、旧时光与新潮流兼具的照片,将书店的热度推高了一波又一波。和其他书店一样,这里的旧书也极具多样性,文艺理论与通俗读物并存、科普著作与神秘主义“奇书”齐飞。
二手书籍和字画塞满的旧书店
它们的来源极广,重庆市民家里不要的旧书、拾荒者当废品售卖的旧书、图书馆和出版社清理的库存等等,最终有许多都流入了中兴路旧货市场的书店里,成为年轻人在重庆打卡的网红背景。我带着两本70年代的鲁迅杂文集离开书店时,其他店面早已关门了,大楼里一片寂静。店主拉下卷帘门,哗地一声将老重庆的光景封在陈旧的市场里。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jdl_2020@163.com)(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近日,一篇题为《胡祖六,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的文章刷屏。上述文章中,投资者胡先生称其2011年购买了平安信托秋实集合资金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