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古稀老人60余年“家庭档案”里的小康生活印迹

来宾日报 2020-09-03 08:06 大字

1959年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26.5元,如今每月退休金5341元;过去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要郑重其事详细记录,如今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商品已不再作为家庭重要支出项目……翻看一本本“家庭档案”,河北省滦州市79岁的骆宗明老人禁不住感慨“今非昔比”。

骆宗明是滦州市一名普通退休干部。从1959年开始,他一直保持着记录家庭大事小情的习惯。60多年来,他记录了388本“家庭档案”,摆满了客厅里的一面书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些档案是我们家庭的‘独家记忆’,同时也是咱们国家发展变迁的‘国家记忆’。”骆宗明说。

在“家庭档案”里,一篇手写的《从四世同堂到安居乐业》文章,记录了骆宗明多次建房和搬家的经历:1941年,骆宗明出生于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在战乱中茅草屋曾被日寇烧毁,后来他在亲戚家寄居多年;1949年,骆宗明在政府帮助下,一家人分到了一间半土坯房;1976年唐山大地震,房子受到损坏,政府帮助进行了维修,依然是遮风挡雨的家;1992年,他搬到了单位的职工宿舍居住;1996年,他搬到一座农家小院里,一直生活至今。

“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哪能有我现在的家?”骆宗明指着档案说,“从破草房、土坯房到砖瓦房,从吃不上饭,到现在为身体发福而减肥,点菜都被饭店提醒‘别摆排场’。”

“家庭档案”里,有一张骆宗明与老伴李秀芹2018年补拍的婚纱照。1959年,骆宗明结婚时,因家境困难,新棉被都是从别人家借来的,洞房花烛之夜只充当摆设。如今条件好了,他们补拍婚纱照,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档案里一个小账本上,记录着骆宗明婚后家庭的每一笔“大额”开销。其中一项记录着:1965年4月1日搬家,买水桶一个,9.6元。对此,骆宗明一本正经地解释:“那年头,一个水桶就能顶10天工钱,可不就是个大件嘛!那时候,记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做到心中有数,量入而出。”

如今,家里买空调、全自动洗衣机等电器,骆宗明都懒得再记账了:“我每月退休金能买两台洗衣机。这些支出项目,在家庭经济生活里都算不得什么大事了。”

一张手绘的工资收入曲线图显示,骆宗明一家手头日渐宽松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骆宗明指着曲线图说,从1959年参加工作到改革开放前的19年间,他的工资一共涨了3次,平均每次涨幅不到7元钱;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他的工资涨了31次,平均每次上涨约170元。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骆宗明的“家庭档案”记录内容有了新变化,记载更多的是外出旅游、养生保健、参与琴棋书画活动、参加老干部宣讲团等内容。

“这些年,国家对我们这些老人照顾有加。我这个初级师范毕业生免费上了4年老年大学,也算是本科毕业了!”骆宗明说,如今物质生活充裕了,他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每天和老伴一起锻炼身体,与4个女儿经常组织家庭聚会聚餐,一家人还不时外出旅游。

“我们再给您买个5G手机,看新闻和短视频网络速度更快,还能用备忘录软件来记档案、记开支。您来个无纸化办公,老了也得赶时髦!”女儿骆艳芝接过骆宗明的话茬说。

小小“家庭档案”,既承载着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变迁的记忆,也记录着国家发展腾飞的轨迹。

谈起近80年人生历程,骆宗明深有感触:“我们个人的小家和国家是连着的。当我们国家受侵略时,我曾经挨过鞭子;当国家受穷时,我吃过糠咽过菜挨过饿;当国家富裕起来、强大起来时,我们家也实现了现代化,奔向了小康生活,未来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新华社石家庄9月2日电)

新闻推荐

【社评】填补标准的空白,护航公众衣食住行

标准不仅关系着某一产品是否合格,公众是否吃着放心、用着安心、玩着开心,而且关系着纠纷及争议的调处、乱象的终结,关系着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