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引典”之趣 □黄俊雄

右江日报 2020-08-18 08:29 大字

读两位大师的同题散文,被文中典籍的引用吸引。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于淡淡的月色下,享受着荷塘边的宁静,心中却羡慕起梁元帝《采莲赋》里少女嬉游荷塘间的光景,直感叹“无福消受了”。他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直令他到底惦着江南了。散文中这两处的引用,少女的青春活力与嬉闹的场景,反衬了平静夜色中作家内心的惶恐与抑郁。如此贴切而有意境的词句必是作家精心所选。假如此处借用周敦颐《爱莲说》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李商隐《赠荷花》之“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就无法妥帖合意地表明作者的真实心境。

同样的荷塘,同样的夏夜,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描绘的是作家在塘边的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看到“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参透了“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静中见动、动而归静的空灵之美。“沙鸟带声飞”取自唐朝诗人李群玉的诗《湖寺清明夜遣怀》的“沙鸟带声飞远天”,季先生剪了后两字,寄物抒情,却还“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作家写作,对典籍的引用,是极为用心的。

创作了“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小说的作家二月河,早年通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以及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又痴迷《红楼梦》,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红学”会刊上接连发表关于《红楼梦》的文章,钻研颇深。他的散文随笔,记人忆事的叙述,虽然关乎的是亲情旧友、故地重游甚至时事小评,但是行文间多有引用史料,使用《红楼梦》小说素材也是信手拈来,自然而贴切。各种说辞的征引,小处着眼,不像别的一些作者喜欢大段的摘抄而把读者的思路旁引到一边去。《我的父亲》一文中,因父母亲的工资在当时“洛阳这样的城市里,也是很扎眼的”,只好以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自我安慰,转而又说人生本就走钢丝,孔子“过犹不及”所言极是。这里所引用的老子、孔子之言,是中学文言文必考之处,大多读者自然是轻松会意了。谁知后文作家讲到自己大哥因身份原因,在“学校糟透了”,而姐姐却“陈利兵而谁何”,这句出自贾谊的《过秦论》,恐怕一般人早是没了印象的。

以研究张爱玲见长的作家止庵也是一个“引典”到极致的人。《沽酌集》是止庵2009年出的一本杂文集,仅此书的序言,竟然引用了《论语》中《述而》《子罕》《季氏》《宪问》及《淮南子·原道训》等多处。止庵到处用典真是乐此不疲,执拗得可以,可以视之为怪人。读止庵的文章,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专注力。

或许是作家钻研太深,不知不觉地“染”上多用典、用杂典的“恶习”。常常二千字的小文,通篇引典,东引西抄,满纸的书名号和双引号,加上某些典故太过“稀奇”,晦涩难懂,不以严肃认真的学习心态去读,恐怕是要丢书于墙角了。但是只要耐心读下去,却会使读者无形中感知作家的情趣与学养,明白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就潜藏在这种“新奇却无奈”的阅读中。作家之所以如此,只不过是他们学养的自然喷薄而出。

相比止庵的“固执”,另一位作家对典故的引用却显得“痴迷可爱”了。沈胜衣专注于植物与文学的交汇,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花木的倩影,自称是“牵藤带瓜地闲聊寄兴的读书随笔”,“读书可以如此声色花木”。作家笔下的旅游、电影欣赏、回忆录、读书笔记,清新隽永,自然平静,诗心雅意地闲话花事,以物寄情。但是,作者又怀着严谨的考究之心,征引古籍今文,追溯花花草草的今生前世,写得一往情深,如痴如醉,大有科学考据之意。犹如学术论文,文末必列有所引用的典籍文献或科学论著,常有三五条,多的十来条,书名、作者、出版社及出版年月,均严谨说明。喜欢沈先生散文的读者,本意带着闲适之心去读优美的文字,却不意被科学考证的严谨吓着了,这作者能有多“痴”啊!

“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散文写作中“经典”的引用,最高境界就是,所引之典,冷、僻、专,而读到之人,刚好在此方面也浸润颇深,立马知晓典出何故,能感知其义,产生共鸣,则为最佳。能博读者之莞尔一笑,也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

读书之人,有谁不曾想能如此“莞尔一笑”?

新闻推荐

与男友拌嘴 女子开视频吃药自杀 民警及时劝阻

男女朋友吵架拌嘴,本是正常的事,没料到女朋友一时想不开,竟开视频吃药自杀。8月13日,惊慌失措的男生情急之下求助民警,经及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