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孩子犯错亲妈报警,你能理解吗?

济南日报 2020-08-11 11:47 大字

广东佛山一名7岁的女孩在商场偷东西,亲妈与店员反复询问都不承认,为了给女儿一个教训,亲妈决定报警处理。随后,警察赶到,对女孩进行劝说教育,女孩最终承认偷拿了商场几个玩具,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找妈妈要钱。事后,妈妈按原价对商品进行了赔偿,此事也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有人认为“妈妈做得对,应该及早给孩子一个教训”;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妥,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这样的教育方式,你能理解吗?

耍赖、厌学、青春期叛逆 孩子的小毛病让家长头痛

8月7日,我们在一些家长群发出了关于“孩子犯错,家长该不该报警”的调查问卷。在收回的260份问卷中,受访者均已为人父母。其中,母亲占比61.54%,父亲占比38.46%,5至10岁孩子的家长最多,占46.15%。

受访者中,86.92%表示自己的孩子从没有过偷拿他人物品的行为,9.23%表示孩子曾有过这个念头但没有成功,3.85%表示孩子曾有过类似行为。不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毛病,让家长们束手无策。

“我家孩子被爷爷奶奶惯坏了,有什么想买的东西,就必须要拿到!”市民杜洪的儿子今年8岁,他最让杜洪火大的时候,就是在玩具店或超市各种耍赖,非要某样东西不可。“你见过那种坐在地上哭的小孩吗,我儿子以前就那样。”杜洪说,他身边的“熊孩子”五花八门,有的没礼貌不叫人、有的不学习撕作业本、还有的青春期叛逆专门跟家长作对……

杜洪认为,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外界影响,即便没有出现像新闻中小女孩一样的行为,也都有各种坏习惯让家长们头痛。“我觉得这都是很正常的情况,就看家长怎么教育引导。”杜洪说。

在我们收回的问卷中,孩子“非要购买某样物品”“遇到不顺大哭大叫”“功课作业不愿去做”等,都让家长感到束手无策。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 超七成家长理解报警

看到本文开头的这则新闻,市民王倩马上联想到自己儿子4岁时,曾将幼儿园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悄悄带回了家。当“偷”这个字眼浮现在脑海中,王倩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马上打电话联系了小朋友的家长,带着儿子把玩具送了回去。“当时他才4岁多,肯定不会刻意去‘偷’,但这种自己喜欢就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是绝对不能惯着的。”王倩说,她完全可以理解新闻中的母亲报警。“从采访来看,这个孩子不是一次偷拿东西了,家长如果不采取一些看起来极端的方法,孩子怎么会记住教训?”王倩说,如果自己的孩子偷拿东西屡教不改,她或许也会这么做。

在我们收回的问卷中,有57.69%受访者和王倩一样,可以理解报警的处理方式,还有19.23%受访者对此完全支持,23.08%受访者不能理解。

市民孙颖是一名小学老师,也是一名12岁男孩的母亲,她认为报警处理孩子是不当行为,是这位家长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新闻里的小女孩才7岁,也就是小学一年级的年龄,咱们想想自己小时候,对‘偷’这个概念不见得能理解。”孙颖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家长应该承担起引导的责任,而不是把孩子幼稚的行为突然推到法律层面。

如果孩子出现了“偷”或其他可能触犯法律的行为,有多少家长会真的报警?受访者中,59.69%表示如果孩子屡教不改会考虑报警,34.92%表示完全不考虑这种处理方式,还有5.39%认为只要孩子有违法行为,就该报警处理。

方式虽有争议 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

就在不久前,浙江温岭发生了一起类似事件。一位5岁的小女孩来到派出所“投案自首”。见到民警后,她奶声奶气、战战兢兢地说:“警察叔叔,妈妈让你们把我关5天,好吗?”事情的起因是女孩看同学的电话手表漂亮,就悄悄带回了家,但被妈妈发现,要求她去“自首”。

这类新闻的评论区总是两极分化,支持与反对立场鲜明。在我们收回的问卷中,支持方与反对方家长们也列出了充分的理由。

“这位母亲的做法,向孩子传递了一种明确的态度:小偷小摸,严重了也是致命的错误。触碰法律的底线,是绝不可以的。”市民赵敏说,一位无奈又焦虑的母亲选择报警,既能一次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法治。

而市民马钊则像很多网友一样,担心这样的“小事”报警会造成警力资源的浪费,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我觉得当孩子犯了错,说明家长的教育也是有一定问题的,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方一起去反省,而不是把孩子推出去,这样会把孩子推到对立面。”马钊说,他还担心这样的做法会让警察这个形象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今后遇到困难不敢去寻求警察的帮助。

在问卷的留言区,很多人也写下了自己的应对方式:与老师联系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让孩子去给商家道歉……不论处理方式如何,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

街采

市民孔女士

我觉得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小毛病,不是小偷小摸也会有坏脾气、不爱学习、欺负同学等,面对这些问题,难道都要请警察来解决吗?孩子这么小,家长应该负起最主要的教育责任。

市民侯先生

我还没有孩子,但我不是很支持这样的处理方式。新闻里的小女孩才7岁,视频里警察出现的时候她也吓得不轻,我觉得这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伤害,也会导致她以后对警察这个职业产生恐惧。

市民梁女士

我觉得单纯为了让孩子改正坏习惯就报警,有点浪费警力。警察也很忙,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问题不该让他们出面。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会选择先赔偿,再把孩子带回家好好教育,不用闹到报警。

市民刘女士

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我们家,我一定会从小就去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不让孩子养成这样的坏习惯。等到孩子已经需要警察出面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说明家长的教育是失败的。

微观点

改变孩子恶习别怕“矫枉过正”

网友@静云妈妈

我把这个新闻告诉8岁的女儿,问她怎么看?她回答:“妈妈做得对。”我惊讶地问她原因,她解释:“偷东西不对,妈妈问她的时候还不承认错误,更不对了,以后可能还会偷。”

对于这位妈妈激进的做法,我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支持的,改变孩子的恶习,有时候就需要“矫枉过正”,才能最快奏效,而不是等出现大问题再来后悔。

我们小区一位奶奶带孙子在超市买菜,买了一块肉,转身放进了自己的小皮包而不是购物篮里,这一举动恰巧被卖肉的店员看到了。店员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偷偷跟着她到收银台,果然,她并没有拿出皮包里的肉。这时,店员把奶奶拖进超市,厉声检举她的偷盗行为。

此事一出,引来一大群人围观,有的出主意报警处理,有的说让她儿子、媳妇来认领,有的让超市直接罚款……奶奶不等大家说完,把肉扔到台面、顺手扔下50元钱,拉着孙子扬长而去……

超市偷东西的奶奶,很快培养了学校偷东西的孙子。后来,奶奶的孙子开始偷家人的钱,只要谁的裤袋里、钱包里有钱,孙子都会悄悄拿走一两元。因为钱拿得少,不容易被发现,直到有一天孩子妈妈亲眼所见,才撞破这件事。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古人智慧的精辟总结。只要触及法律就没有小事。事情一旦发生了,家长就要认真对待,如果孩子是初犯,我们可以适当给他机会,但是一定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例如用零花钱买单、罚在超市打扫卫生若干天等。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别等警察来处理

小学教师 孙颖

小孩犯错解决不了就报警,现在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了。可这种做法是不是有待商榷?就拿这条新闻来说,女孩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都不肯说实话,这本身也说明亲子关系不是很乐观。这位家长是不是一味给孩子灌输“咱家很穷”的思想,才让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在以往的教育中,家长出现了责骂甚至动手的行为,才让孩子出现叛逆行为?

当然,这些只是猜测,她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也需要慢慢探索。我想说的是,家长们与其等到对孩子束手无策的时候去找警察来教育孩子,不如从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每一个需求都告知家长,能有效避免恶习的发生。

记者手记

在选择报警之前先跟孩子聊聊吧

“有一次我在高速上开着车,突然听见轰隆隆的噪音,本来以为是大货车的声音,开了很久才发现是后排的熊孩子给我挂了空挡!”

“我有个侄子专门跟大人对着干,越不让他玩什么越要玩儿,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奶粉每天都撒得到处都是!”

“我弟弟小的时候,就喜欢往楼下扔东西,小到毛巾、手绢,大到手机,越说他越来劲!”

采访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件熊孩子的“熊”行为,大家脸上笑嘻嘻,心中却带着气。知乎上还有一个关于“如何收拾熊孩子”的话题,成千上万的回答中,有人选择直接动手,有人利用熊孩子“社会经验不足”整蛊,还有人把怒火宣泄在“熊家长”身上……不过,所有令人感到十分解气的处理方式发生前,都是回答者们的一忍再忍、忍无可忍。

是啊,如果一遍、两遍、三遍劝说后,熊孩子肯听话改正错误,哪个成年人愿意顶着“以大欺小”的坏名声对他们“下手”?新闻中的母亲想必也是如此,面对女儿小小年纪就萌发出的“小恶”,她心中该是如何挣扎、焦虑,才把警察叔叔“请”来?

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也不是生来就懂教育。我并未为人母,无法判断这位母亲的行为能带来哪些好与坏,但我想,对于孩子,尤其是低龄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眼中的“偷”或“恶”,或许是孩子眼中的“喜爱”或“分享”。

如果我面对这个选择,我会在报警之前,先问问那个或窃喜或恐惧的孩子:嘿,你怎么认定我一定不会买给你呢?得到的答案中,或许就藏着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原因。

那个答案,家长比孩子更应该反思。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新闻推荐

国家网信办依法查处一批违法违规未成年人在线学习平台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7日从国家网信办获悉,一批未成年人在线学习网站和App受利益驱使传播有害信息,恶意弹窗引流,严重干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