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乐见“从医热”抬头

贵港日报 2020-08-10 11:31 大字

郑桂灵

主持人语:一位曾在武昌方舱医院从事抗疫工作的护士和我说过,方舱医院里的医患关系,非常和谐融洽,在此前的工作中,这是她很难感受到的。疫情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医护人员,这可以说是不幸之中的幸事。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年高考,部分优秀考生因敬佩“抗疫英雄”,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医学。复旦附中一名女生高考成绩为590分,选择了预防医学。记者问及原因,她直言:“亲眼见到医务工作者奋战在一线,感受了医学的伟大,而预防医学作为未雨绸缪的学科,应该受到更多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医热”有抬头迹象。

说“从医热”有抬头迹象,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近年来沪上医学类专业的分数线远超当地“一本线”标准,并且呈逐年走高的趋势;二是多所高校设有“医字头”院系,且聚焦领域不再是标准意义上的“临床医学”。“从医热”不仅有利于学科发展,更有益于国人的健康福祉。

说“从医热”有抬头迹象,意味着学医曾经有过“低谷”。曾几何时,国人对医生群体的职业观感不佳。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备受诟病的民生痛点,频频发生的医闹事件更是激化了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医。这种认知偏见和职业冷漠,不仅直接导致医学院校很难招到尖子生,现有医生队伍的人才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们彻底改变了对医生职业的原有偏见。广大医护工作者毅然决然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大爱之举,不仅有力诠释了白衣天使们救死扶伤的职责使命,更在莘莘学子们的心中刻下了对抗疫战场上“白衣战士”的偶像认知。此外,国家近年来对医疗改革和医学发展投入力度的持续增大、严惩医闹促成的社会风气好转,也客观上使“从医潮”由冷转暖。

从医既是社会分工,也是造福人类、护佑健康的神圣事业。对医生职业的极端重要性,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有一段名言:“在一个社会中,医生和律师的劳动报酬应该比较高,因为我们把健康委托于医生,而把财产委托于律师。”由崇敬“抗疫英雄”激发起高考“从医热”,其热情难能可贵。呵护和延续这种热度,需要教育界、医学界和全社会的相向而行。考生选择从医,不能仅凭冲动,毕竟最受医学院校欢迎的还是理性择医者。诚如专家学者所忠告的那样:“学医从医不浮躁、不功利,是一生一世的事。”“希望有更多学生抱持真正的兴趣、为实现人生价值选择医学,也愿意为人类健康奋斗。”

“从医热”抬头,是我们乐见其成的一件好事。让从医真正成为天底下有尊严和受追捧的职业,每个人都不能只当看客。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不可或缺;广大民众更需为医护工作者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营造出理解、尊重、包容、信任的社会环境,努力以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助推“从医热”的延续和发展。

新闻推荐

9778天,那些被改变的人生

张玉环展示法院判决书宋小女(左图)张玉环和母亲、儿子的合影(右图)8月4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原审被告人张玉环故意杀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