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成暑期标配 博物馆发声:盈利性研学活动背离初衷
自2016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后,“研学游”便日渐升温,成为了许多学生的暑期标配。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集纳地,而以科学、历史、文化等为主题的博物馆也凭借其独到的资源成为了各类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但是,在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的组织下,有些“博物馆研学旅行”却变了味。
近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就发表声明称,大量企业在馆内办有偿研学等活动,许多活动团体在馆期间并未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极大影响了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表示,这些机构和个人冒用博物馆名义,混淆主办方误导活动参与者,在馆期间发表不当言论,博物馆将保留追究相关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那么,研学旅行究竟该如何规范?
盈利性研学活动背离博物馆研学初衷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集纳地,到博物馆研学本应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一些机构打着研学旗号,推出高价课程,让博物馆失去了公益属性。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周群华说,一些盈利性研学活动已经背离了博物馆研学初衷。
“近来社会上有不少个人机构和公司,他们利用一些营销平台、网络平台,销售了大量收费性的教育活动,比如有偿的讲解、亲子活动等。这些活动实际上没有经过馆方的允许,他们的内容程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对我们的文物的阐释,对整个内容方向的引导上,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
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这几个月,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和杭州馆就接待了很多盈利性研学团队。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长兰国英说,有的研学机构私自带团到博物馆进行研学讲解,学习内容没有经过博物馆校对审核,出现偏差甚至误导。
“有些机构会到场馆里来组织一些活动,有的导游会带着团队就在展馆里讲解,凭着自己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进行一些不科学的讲解。导游大多是以趣味性来取悦观众,对内容诠释是不到位的。”
扰乱博物馆秩序
影响其他游客参观体验
除此之外,野蛮生长的博物馆研学大军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博物馆的秩序。天津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玫告诉总台央广记者,经常有绘画研学班在展厅“安营扎寨”。
“他们会坐在那里对着这个文物就开始画,影响观众参观,他们坐着就会把安全通道挡住,影响观众正常的参观秩序。在展厅里,有时老师给孩子们讲得很大声,我们会制止他,让他保证展厅内的安静,别影响其他的观众参观。”
游客杨敏之前碰到过不少在博物馆里参观的研学团队,团队自带讲师,声音高过博物馆讲解员。“因为人很多,一去就一车,十几二十个人就挺吵的,挺影响我个人还有其他游客参观的感受。他们是收费的,但是我们自己去免费,公共资源不应该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
研学课程价格虚高
一些课程只游不学、走马观花
部分机构借博物馆之名,开展名不符实的研学活动,让这趟文化之旅的价值大打折扣。一些家长反映,一些价值数千元的研学课程都是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到那里拍张照片打个卡就完了,其实孩子根本没有学到什么,而家长还得要“累死”。”
舟山某旅行社研学部负责人施倩丽告诉总台央广记者,组织团队去博物馆研学成本并不高,动辄千元的研学课程明显价格虚高。
“一般博物馆都是免费的,我们50块钱。但我们有活动策划,比如研学手册、带队老师的补贴、执行方案等,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钱我们是设计进去的。大家都知道,价格透明化的,他们自己也可以查这个景点收不收费。”
舟山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钟燕华告诉总台央广记者,舟山市博物馆是浙江省级研学基地,馆内展陈、团队讲解、智能导览等常规教育服务均为免费。
“我们对研学这一块有专门的制度,外来团队把人数等信息告诉我们,我们再安排时间节点和课程内容,他们再进馆研学,这些我们从来都是免费的。”
博物馆:解决乱象宜疏不宜堵
将提供相关培训活动
博物馆研学旅行如何规范?天津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玫说,博物馆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解决研学乱象宜疏不宜堵,他们将提供相关培训活动,以提高研学讲解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引导研学团队有序参观。
“我们是不想来堵这个事,因为堵是堵不住的,没有理由不让他进。比如他要参观,我们组织起来定期进行培训,因为他的老师讲的未必都是对的,得要保证传达给孩子们的东西是正确的。得保证参观的秩序,所以我们是希望把他们组织起来,安排开场次,要提前预约,我们来给安排。”
多个博物馆呼吁:组织博物研学的机构应该遵守馆内规则,提前联系馆方办理审批手续。着力提升课程品质,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研学服务。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原标题:《“研学游”成暑期标配,博物馆却发紧急声明!原因是→》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676高分报北大考古专业女孩之父:我们也佩服她有梦想,有追求
记者|高佳编辑|刘海川2020年8月7日下午,家住湖南耒阳市同仁村的钟元位又跑到镇上取回几个快递——最近几天,这成了他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