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考上清华跪谢父母”到底是正能量还是假慈悲?

达州新报 2020-08-07 00:30 大字

■新闻背景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几则“女孩考上大学跪谢父母"的短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在一段视频中,穿着校服的女孩,哭着奔向一个戴着安全帽的男子,边说“爸爸,我考上了",边跪地痛哭。再配上“百善孝为先"的文案和煽情的音乐,感动不少网友。

然而,在其他几段视频中,还是相同的故事,但爸爸则变成了“植物人"“捡瓶子"的人。这也引发了网友们的争论,一些平台还主动屏蔽该类视频,并对模仿者进行了限流处理。

那么,这到底是正能量,还是假慈悲,换取的是人们廉价的同情,还是对心底正能量的认可?

反方观点

并非“善意的谎言"

刘沛昊

众情感,骗取网络流量,这种行为绝不能被容忍,内容生产者更没有“叫委屈"的资格。电影可以摆拍,小说可以虚构,因为它们属于文化产品,尽管其中的一些情节令人感动,也撩拨了受众的情绪、赚取了一定利益,可在受众看来这就是好的作品。

但如果一部小说被拍成连续剧,却当成纪录片播出,那观众指定要骂街了,因为这是赤裸裸的欺骗,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谁能忍受?如果单纯因为视频所宣扬的是“正能量"就要网开一面,那必将会有更多人效仿这种行为,而互联网传播秩序也必将遭受严重冲击。所以说,内容产生者赚取流量可以,短视频也并非不能够设计情节,但必须明白虚构事件与新闻的界限,别让观众误把“故事"当“真事"。

中立观点

“伪正能量"的动机

吴戈

的指标就是“是否盈利"。如果廉价地贩卖“写实"的正能量,进而骗取流量,骗取广告,甚至再加点网络带货之类的,这种动机就非常不纯了。然而,如果短视频创作者,只是想通过“高于生活"的写实记录,来宣扬一种人们普遍向往的美好愿景,或许也情有可原。

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北大清华;毕竟,不是所有父母都能享受到如此不加收敛的感恩。显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种趋近于行为艺术的短视频,砸开了国人内敛性格中最不愿承认的那一部分。

所以,如果没有商业化因素的植入,这种所谓的“伪正能量"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理解。毕竟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的理想,也愿意为其付出。

相信平台对于这些“伪正能量"的筛选和屏蔽,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各种“给你两百万离开我儿子"的剧情在电视台大行其道的时候,这种短暂的正能量,或许也是一种证明朴素人生的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恰恰印证了千百年来中国不同人群之间相互流动的管道一直是畅通的,而这不正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之一吗?

正方观点

当防舆论肇事

刘薇

铺天盖地的议论中,有人说“肇事者对正能量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

肇事者?释义为直接引发事故的人。倘若将此视频传播看作事故,那么,也有必要重视滥用舆论现象,防止批评不良行为时产生另一种肇事。

被举证后,制作者承认摆拍,辩称拍摄目的是传播正能量。绝大多数人认定这是在骗流量,有理性者指出:作者的主观愿望是否合适,作品在大众中产生的效果才是检测标准;也许心是好的、意思也明了,可是表现不好,只会让效果适得其反。相较而言,更多的评论中情绪化严重,甚至出现“无所不用其极、无底线"等字眼,将其负面影响不断升级。

究竟是无意造成,还是刻意为之、存心欺骗?事件调查或许无法剖白制作者内心,但以揣测替代真相调查、因情绪而盲目定性,亦是肇事。

还有些留言是这样的:“起初真让人潸然泪下,后期看到多个版本让人生厌"——观者潸然出自对视频内容所体现价值观的认同;生厌则因表达方式出了问题。那么,“不能编造"是否等于不能虚构?倘若标明“情节属虚构",会否效果不同?此类摆拍要不要全盘封杀?这仨问题的答案,对规范网络视频发展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视频制作者账号被限流后,网上依旧骂声四起,更有甚者,集纳以往出现的多个虚假视频、乌龙事件猛烈抨击,这不免令人担忧:使用舆论的过度打击、情感情绪的不可控,会否造成另一场“事故",让有心传播正能量的自媒体们从此畏首畏尾?若不幸如此,谁又是另一个肇事者?

新闻推荐

女业主台风夜坠亡续:城管调查阳台是住户改装的还是统一改的

“是小区业主自己找装修公司包的阳台,还是由物业或开发商统一组织的,我们正在调查。”8月6日下午,浙江玉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