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宁蓝”到“花果山” 辽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剪影
□新华社记者陈梦阳孙仁斌白涌泉
盛夏时节的辽宁,草木葱茏、大河奔流;天蓝海碧,山川竞秀。这个曾经以高污染、高能耗为特征的老工业基地省份,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经过一个时期的铁腕治理,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河海生态大为改观、美丽乡村不断涌现,在白山黑水间奏响一支绿色咏叹调。
赤日炎炎,天空蔚蓝。沈阳故宫门前,市民陶洋陪几个外地来的朋友合影留念。红色的宫墙配上蓝天白云,格外养眼。
“看看咱‘大沈阳’的天,典型的‘辽宁蓝’!”陶洋在朋友圈里写道。“这几年空气越来越好,这样的蓝天越来越多,前些年可不这样,天灰蒙蒙的,哪敢跟外地朋友炫耀。”市民陶洋对记者说。
曾经雾霾围城,如今蓝天常在。沈阳市的变化是辽宁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的缩影。
为第一时间发现污染源,沈阳市聘请了200名专业人员作为第三方管控团队,对全市下属县(市)区进行网格化管理,还开发上线了“沈阳生态环境在线”App,组建了13个抗霾攻坚微信群。“第三方管控团队发现涉及大气污染的问题或线索,会立刻拍照取证上传到微信群,所在县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现场解决。”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张嘉治说。沈阳市为治理空气污染动真碰硬,仅拆除燃煤小锅炉就有4000多台。“智慧+铁腕”治理给这个城市带来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2015年—2019年,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由191天增加到284天,二氧化硫、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下降68.1%、40.2%和33.0%。
黛瓦白墙、小桥流水。走进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仿佛置身江南水乡。村庄旁山上的万亩果园里,各种即将成熟的水果挂满枝头。
午后,送走食客,坐在自家餐馆门前太阳伞下的徐洪超悠闲地喝着茶。曾经外出到沈阳、大连等城市打工多年的他最终选择回乡创业,“在我们村,只要想工作就绝不会失业,就连周边城里的大学生都到咱村找工作呢!”他骄傲地说。如今,徐洪超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生意忙时,父母家人齐上阵。家门口就业致富,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感满满。
近年来,辽宁省已完成2000多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省已建成656个省级美丽示范村,越来越多的村庄将实现产业兴旺、环境宜居。
据新华社沈阳8月3日电题
新闻推荐
闯红灯未戴头盔一电动车驾驶人与轿车相撞后受伤本报消息记者孙道军通讯员谢昕报道8月1日上午8时50分左右,在金山路与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