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亲”勿扰 提防微信“亲属卡”骗局
近日,广州发生一起诈骗案,嫌疑人吴某在网络贷款群冒充贷款中介人和贷款审核员与被害人沟通,谎称曾经在在网上成功申请小额贷款,以“亲身经历”与被害人交心,解锁被害人的提防,诱使受害人和他建立微信“亲属卡”,从而成功盗取被害人微信账户里的资金。警方称,吴某利用了受害人对软件功能不熟悉和急于借贷的心态实施了诈骗犯罪。
在众多网络犯罪中,微信诈骗成为近几年犯罪分子热衷的手段。随着时间推移,微信诈骗数量剧增,方式也越来越多样。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李欣璐实习生李智桦
A
案例:微信“亲属卡”被骗子盯上
近日,南京市民杨女士在网上发布一条房屋出租信息,几天后男子张某主动联系她,称自己刚调到南京工作,打算将这套房子租下来,并当即通过微信“亲属卡”转了3000元作为押金。然而,没过多久张某就“反悔”了,以亲属卡不好用为由让杨女士退还押金。在他要求下,杨女士也回赠了对方一张额度为3000元的“亲属卡”作为押金退还。令杨女士没想到的是,“亲属卡”刚赠完,手机上就陆续出现了多条消费提醒,再联系张某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随即报警。
据山西怀仁网警消息,一男子来到李老板的店里以换取现金为由,请求通过微信钱包向李老板发送一张1340元限额的“亲属卡”,再由李老板支付其1340元现金。热心肠的李老板一口答应了。微信显示收到亲属卡后,李老板支付该男子相应现金,该男子随即离开。男子离开后不久,李老板微信收到该男子解绑亲属卡的通知,再联系对方,发现自己已被拉黑。
从媒体曝光的情况看,骗子主要有几种套路,诸如冒充贷款中介诱导绑卡后盗取、利用“亲属卡”套现后拉黑被害人、用“亲属卡”当押金遭多次微信消费等等。而这些套路之所以成功,则是骗子利用被害人对软件功能不熟悉,诱惑被害人与其绑定“亲属卡”,再借机盗取被害人微信账户内的钱财。
B
测试可绑定任意好友
据了解,“亲属卡”是微信推出的一种代付功能,代付方可以设置额度,每张卡每月额度0.01元至3000元,一共可以开4张。用户开通此项功能,发送“亲属卡”给他人,等同默认对方从自己的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中自动扣费。微信“亲属卡”跟绑定银行卡的权限不一样,它只能用于日常消费,不能用于红包和转账。紧转A3版
新闻推荐
■章秀平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后,进来一位年轻老师:“章老师,不好啦,不好啦,一年级有两位家长在教室门口吵架,快要打起来了,班主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