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虚假“正能量”不能一笑而过
短视频创作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但必须有事实依据和基础,不能通过误导和欺骗来“消费”公众。同时,有关网络监督部门和短视频平台要加大监管的力度,对违背公序良俗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短视频一律下架。
近日,几段“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的视频火了,网友纷纷点赞,表示被感动得眼泪直流。但随后有网友发现,该账号曾连续发布多条视频,考上清华的是同一个小姑娘,可她爸爸一会儿是“工地上的工人”,一会儿是“植物人”,大家是被忽悠了吗?(7月28日《扬子晚报》)
“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的视频,如果是一个真实故事,当然是传播满满的正能量。而连续多条视频中,考上清华的是同一个小姑娘,但她爸爸却是“工地上的工人”“植物人”等不同的角色,这种通过策划编造出来的“段子”视频,骗取了公众感动的眼泪,也骗取了流量以及点赞和打赏。笔者认为,编“段子”岂能传播正能量,即便初衷是好的,也不能任由“段子手”变成“骗子手”编故事欺骗公众,对网络短视频市场乱象应该加以整治和纠偏。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网络短视频火速爆红,短视频创作成为一门新兴产业,受到不少自媒体创业者青睐。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播放流量和观众的打赏,获取不菲的经济收入。然而,一些网络短视频为了吸引眼球和追求所谓亮点,创作者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内容模仿、造假、无底线、秀下限、无公德、低俗色情及暴力等等,这种短视频乱象,使得短视频市场乌烟瘴气,公众也是真假难辨。
一部分短视频创作的“段子手”,完全脱离实际来胡编乱造,短视频也不标明为“虚构”,让公众误以为是真实事件。公众因短视频虚假故事而感动流泪和打赏,甚至捐钱捐物,让躲在背后的“段子手”们收益颇丰。这实质上相当于一种消费欺诈,是现代法治社会不能容忍的行为。如果短视频内容是虚假的谣言或子虚乌有、耸人听闻的违法犯罪活动,还有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给社会添堵添乱,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段子手”不能变成“骗子手”,对短视频市场乱象进行整治和必要纠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针对“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父亲”短视频事件,策划创作者或许感到委屈,认为“考上清华”系列视频虽然没有标明是“段子”,但传递的是正能量,既没有开直播,也没有收礼物,没有骗取任何人一分钱,不应该受到公众指责。但这种动人的“故事”很容易吸引公众眼球,能够迅速增加“粉丝”量,提高短视频账号的价值,而在今后的带货直播等商业行为中受益。这种蹭高考热点和打擦边球的假“段子”,显然欺骗和浪费了公众的情感,对公众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而其最终目的也是为商业行为服务。因而,对该短视频创作者来说,受到公众的指责不仅不存在委屈,还应当深刻反思,在今后短视频创作中,不要再去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短视频创作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但必须有事实依据和基础,不能通过误导和欺骗来“消费”公众。同时,有关网络监督部门和短视频平台要加大监管的力度,对违背公序良俗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短视频一律下架,对屡教不改的短视频账号,要坚决予以取缔,以净化网络短视频空间,让短视频市场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丁家发
新闻推荐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行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不少高校纷纷设立新的专业。近日,一项针对2004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