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北京酒驾”反误了卿卿性命
先来看这么一则新闻:今年5月12日凌晨,北京海淀。27岁的小王和同事聚餐饮酒后,先送同事回家。本已经找好了代驾,将一名同事送到时,小王居然直接结账并将代驾赶走,还拿出手机录视频,拍摄了车上另外两名醉酒的同事,并发出豪言:“挑战北京酒驾。”0时54分,视频拍摄完毕,就通过微信发给了朋友。朋友看到后很着急,发来微信接连劝阻:“你别开车”“你找代驾”“我求你了”……
朋友还先后两次发起了语音通话,只可惜,一分钟后事故就已经发生了。车辆驶出道路与路东侧围挡及井台相撞,小王当场死亡,车内1名同事受伤。
“挑战北京酒驾”,口气好大,结果只有四个字:不作不死。
小马飞刀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规则意识这个话题。“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无规不成圆,无矩难成方。从历史上看,规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或是约定俗成,或是明文规定。而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的意识。它不仅和道德与信仰有关,更与人性和良心密不可分。没有规则意识,民主和法治都是空谈。而且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在传统熟人社会,人的流动性不强,熟人之间的评价,构成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彼此关系,定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有规则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也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艺高人胆大”,敢于越雷池、闯禁区,视规则如无物。他们或以质疑规则的合理性而不遵守规则;或以不懂规则为由违反规则;或以影响自身利益为名对抗规则;或以巧妙使用潜规则而漠视规则……总以为“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总以为不会跌倒在前人跌倒的地方,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不守规则,终将吃苦头,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需要指出的是,在许多时候,不能认为一个所谓人性化的原则,就能突破任何的现有制度或规定,制度本身应该有它自身理性的方面,并非凡事都要以人性突破理性。如果是制度本身存在问题,那就及时去修改或调整制度,而不能用所谓的人性化直接去挑战或颠覆现有的制度。
没有人希望生活在混乱无序的社会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说,为了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规范必不可少,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小部分,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习惯、伦理等非正式规则约束的”。
守规则,看似在束缚着手脚,其实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最终会回馈到每个人的身上。
小马飞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萍凝“今早收到交警的一张黄色温馨提示单,我赶紧先把车挪开,然后拍照发了个朋友圈。交警的暖心提醒让我都不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