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柠萌影业将在女性题材上探索更多可能
柠萌影业合伙人陈菲和徐晓鸥都没有想到,公司几乎同期立项、同时开机的两部“女性题材”重要作品《二十不惑》与《三十而已》,播出时间只相差3天。7月14日和7月17日,两部剧集分别登陆湖南卫视、爱奇艺,腾讯视频及东方卫视。
播出后,《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收视率一路走高,到了7月20日和21日,分别登顶全国卫视电视剧收视冠亚军,在全网平台中,热度也分列剧集的第一和第三名,豆瓣评分也分别达到7.3和8.0分。
这两个故事彼此互文,都是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以年龄作为一个剖面,对某一类群体进行解读。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推出“女性题材”系列,也代表了陈菲与徐晓鸥两位制片人的思考与表达。
用“大数据”案例提炼创作角色
《二十不惑》的主角是4位同寝室的大四女生,面临毕业、就业的抉择。《三十而已》的主角则是3位30岁正在社会上打拼的女性,都在面临家庭、情感、事业的考验。
两个作品中,《三十而已》的剧名最先确定,由编剧张英姬提出。陈菲认为,“而已”的表达,“是一种态度,意指淡忘年龄、放下焦虑,依然有从头开始的勇气。当时我们觉得这个带有鲜明态度的标题非常好”在这同时,她们也在策划一部讲述大四女生的剧集《二十不惑》,剧名中的“不惑”在徐晓鸥看来,传统印象中表现的是“通透”,但在本剧的标题中,更希望能代表这些女性们“不纠结、勇敢、敢于表达”的品质。陈菲认为,这两个剧名,都“挑战了传统世俗的认知,有态度有趣味,让人印象深刻。”
两部剧集的创作方式也有所不同。《二十不惑》在创作之初,做了非常多的素材收集,希望用尽量多的真实案例,来支持人物和故事的创作,尽可能对大四毕业这一年龄段的女性人群,进行一种概括与提炼,让大部分的观众获得共情。
“我们采访的方式比较多样,一共有8位署名编剧,他们和我们的策划都会去做。我们也会去通过线上论坛、群、身边的朋友(去了解)。我们共同来提炼这个群体的画像,肯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把画像中的共性,进行组合和调整,变成四个人物,让她们鲜活、立体起来,再编写故事。所以她们更像身边的普通人。”徐晓鸥表示,这些素材的收集和人物的设计,也都是非常清晰地按照主创所设想的表达所进行的。
根据目前播出的反馈,徐晓鸥也很开心看到,预设的许多点都被观众所感受到了,“包括真实感,他们觉得这个人物原本怎么样,现在怎么样,跟我们做人物的过程是一样的。”
这样类型的创作,在柠萌影业之前是很少出现的,就算是做过类似调研创作的《小欢喜》,也只是原著作者鲁引弓一人去进行,只有方法论相似,但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人参与。
庞大的信息量,让前期的创作变得尤为艰难。“效率很低,故事我们做了三年。当中曾试图放弃,就是觉得写得不够好、不满意,而且会纠结能不能写成,因为这条路不一定能走通。其实哪怕今天《二十不惑》走通了,换一个,这个调查的方法也不一定能走通。还是跟编剧的能力、个人才华等不可控的因素(相关)。创作中最有意思的,其实就是这种不可复制的规律吧。效率不可能高,而且抄不走。出来的效果我还是满意的。”
《三十而已》的剧作则主要是由编剧个人完成,陈菲提到,编剧张英姬擅长通过建构特殊人设描摹离地半尺的人间真实。编剧写作过程中,采访和用户洞察的创作方法论和《二十不惑》相通。“一是张英姬自己做了不少的采访,比如写烟花设计师,追债专员,都是因为她有朋友从事这样的职业。我们也帮她找到好几个奢侈品的柜姐,做了深度访谈,为王漫妮的职场提供了很多真实素材;二是编剧和我们一起通过用户洞察的方法把三十岁女性的困境,提炼共性和特殊性,用于剧作中剧情的创作。”
陈菲认为现实题材创作的一大难点,是如何处理极致和真实这对矛盾。“‘小系列’我们尽量还原真实,让你觉得他们是身边的普通人。而做《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难点在于如何让特殊人设抵达真实共情。”
在目标观众的规划上,柠萌影业预判《三十而已》比《二十不惑》的核心用户群略宽泛些。徐晓鸥表示,“我们在数据上看到15到24岁观众较多,但其实隔代也有,审片时老专家看了也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这段时光是人生中特别美好的时光,看《二十》能让人追忆青春岁月。”陈菲也表示,两部剧集的接连播出,“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20到40岁这个年龄群的女性用户,因为她们都会面临来自职场、婚姻、生育、情感的问题,能够更多听到她们的反馈和共鸣。我们首先考虑女性观众作为核心用户,再考虑男性。如果男性观众能对剧中男性角色产生共鸣、或对女性角色的困境和成长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那就更好了。”
现实题材故事,真实感很重要
在徐晓鸥看来,《二十不惑》是“比较现实”的故事,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相对真实”。“从外表来说,宿舍、道具、桌子上各种乱七八糟的细节,都会让观众觉得真实。人物逻辑上,人物的情感要真实,让观众心里觉得,如果自己是姜小果,到了那个情况下也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这样会让观众相信这个人是活的。”
金钱是现实题材影视剧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尤其是故事还聚焦生活在深圳和上海这两个中国一线都市生活的20岁和30岁的青年人。
《二十不惑》中,要回同学欠的钱、假装追星蹭饭和GUCCI包等等,都在金钱问题上,给这些女生上了一课。徐晓鸥认为,“女生买包是永恒的共情点,不分代际。”
不再羞于谈钱,也是这次《二十不惑》团队在对当下20来岁年轻人做调查时,发现的一个特征。“95后不羞于谈钱,敢于说出自己的金钱观。因为我们以前传统中国人是耻于谈钱的,不好意思,但95后非常正面和直接,这是一个特点。就像第一集,跟同学要回欠的钱。我们得直面这个现实,金钱观是价值观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95后会坦率地说出这个事情。我们应该在作品里把这一面展示出来。”
基于现实素材的表现,《二十不惑》的故事类型也更加杂糅,校园、职场、青春等多种元素都有涉及,“这样的剧没有一个模板,因为我们在追求真实。就像我们采访中发现,现在大学女生大多数都会说职业发展比爱情更重要。并不是说爱情不重要,但如果一定要二选一,还是选职业,因为这是她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故事中恋爱更少,职业更多,四名女生都有职业线。”
《二十不惑》中的四名女主角,分别由关晓彤、卜冠今、李庚希和董思怡饰演,整体塑造的感觉,“不是遥望,而是像住在我隔壁寝室的人的感觉。”《三十而已》中的三名女主角,分别由江疏影、童瑶、毛晓彤饰演,陈菲总结道,“她们一个是已婚已育,一个未婚未育,一个已婚未育,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或者更深入来看,这三个女主可谓是一体三面——钟晓芹是平凡普通的自己,承载的是普遍共情;顾佳是理想中的自己,双商高能力优秀,从她身上能看到新女性的魄力和魅力;王漫妮可能是不愿意去直面的自己,她相对复杂,有真实的欲望,她的故事线会更多承载争议。”
故事发生的背景,对现实题材故事来说也非常重要。《二十不惑》的女生们,是在深圳的一所普通二本院线就读的学生,《三十而已》的女性,则是在中国节奏最快的大都市上海进行打拼。不同的背景,也会影响人物在进行选择时的侧重。
《二十不惑》发生在深圳,徐晓鸥认为,“深圳没有上海那么遥不可及和浮华,也可以摒弃本地人、外地人这个点,大学里也不都是学霸,我们希望能让她们没那么精英。”《三十而已》发生在上海,陈菲表示,“本来编剧最早写的北京,因为她生活在北京,对北京更熟悉,但我们从制作的角度认为故事要发生在上海。因为故事本来是离地半尺的传奇,有一些奇观的部分,比如顾佳的太太圈,还有王漫妮在奢侈品店的部分,这些奇观部分放在上海,会让人觉得很合理。而且上海是一个女性生命力和话语权比较强的城市,女性的色彩感会让人信服。”
女性话题空间很大,柠萌将作为重要系列开发
《二十不惑》与《三十而已》放在一起进行播出,纯属意外,不过徐晓鸥认为也挺好,“从来没想过放一块播,但这是天意,会让这两个作品交相辉映。”陈菲也表示,“本来两个作品就有互文的关系,创作方法既有共通,又指向不同的方向,一起播出可以展现出柠萌在现实题材,尤其是在女性题材上的挖掘和表达能力。”
女性角度的故事,在当下一定是非常热门的题材,不论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样的爆款综艺所引发的话题,还是长久以来女性话题的发酵,都让女性话题非常容易获得关注与讨论。
但《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创作,是从2016年左右开始。在当时,剧集市场上最热门的题材,还是大IP和流量明星,柠萌影业在当时进行女性视角的原创故事的项目开发,用徐晓鸥的话说,“是一条孤独的路”。
徐晓鸥认为,“我们团队比较爱做现实题材的(故事),这在文学创作端能找到源头的IP相对少。大家都不做,觉得太难了、没必要。我们的核心,还是因为有想探讨的问题有想说的话。我想写,但没人帮我写,只能自己找人来写。好在前期我们也有一些原创项目,比如《好先生》,手里有好的成功原创项目,我们就觉得值得做。”
为什么会想到进行这一类型故事的开发?徐晓鸥表示,“你还记得两三年前《新周刊》出过‘她时代’?那时候女性表达开始冒尖了,只是没那么蓬勃。创作一定要有领先性,如果今天什么热就跟着做,那出来时候已经过时了。对我们创作的人来说,一定要有前瞻性。创作观念上,我们可能会走在主流的前面一点,前面半步,步子太大也不行。《三十而已》是主流女性话题,《二十不惑》这样青春类型的更少,不太找得到对标的,我们讲述的是20多岁女生的真实生活。很难,但很新鲜,值得做,青春是永恒的话题,很有价值。”陈菲也认为,“当下男女两性在舆论场的分歧争论会长期持续,而随着中国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题材无疑是创作的宝库。”
在女性话题故事的创作中,男性主创的加入也能带来不小的价值。《三十而已》的导演张晓波,也是前期故事开发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带给团队非常多创新且不同的想法。陈菲表示,“晓波的视角特别宝贵,我们需要细腻善感的男性导演来补充男性视角,因为大部分戏剧冲突是发生在男女之间的,他会不自觉地为男性合理化。比如陈屿就是不擅表达的男性,但实际上他默默做了很多,他的一些细节剧情就是导演设计的。这个合理化是必要的,当然合理化的比例是我们要取舍的。如果是两性视角,就会展现两边对问题的看法,婚姻遭遇出轨问题的合理性在哪里也可深入挖掘。但是女性立场的作品,会更多呈现女性的立场和视角。”
要做好一部女性立场的作品,还需要特别重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界限和尺度,陈菲表示,“比如怎样表达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的挣扎和底线,这在王漫妮和顾佳的身上都有探讨。顾佳对于丈夫出轨零容忍,但对离婚不是没有挣扎和犹豫。王漫妮和梁正贤交往,她可以接受他不婚主义,但绝不能接受他脚踩两条船。这可能是我们集体讨论中非常激烈的部分,女主在行动选择中哪些地方可以妥协,而什么样的底线必须坚守。”
热播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也给了许多观众重新认识“熟龄”女性的一个机会。陈菲认为,节目中不少观点的传达,与《三十而已》有相似之处。“女性用户的集体情绪在于希望看到更成熟的女性能尊崇内心、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而活。内容形式并不相同,《乘风破浪的姐姐》更多展现精彩和活力,《三十而已》则展现困境和选择。”
在柠萌影业的女性题材项目规划中,《二十不惑》是一个起点。徐晓鸥表示,“对很多女性来说,大学毕业就是人生作为社会人的起点,她对职业、人生、情感的初心,是在这个点建立的。高中还比较小,忙学习,大学最后已经开始一点点社会化了,算是女性的出发点。”《三十而已》,则像是一种“阶段性成果的交付”。陈菲表示,“一般30岁,经过打拼和试错,除了职业的定位进阶,还会需要面临社会角色的转换,比如要不要成为妻子、母亲。今天社会节奏快,很多人发现30岁转眼就来,还有很多人生的未知可能性。到了这个点,完全可以重新开始。《三十而已》除了对女性困境的展现、争议话题的讨论,更有对女性成长和力量的展现,希望可以成为柠萌女性题材的代表之作。”
徐晓鸥非常看好女性题材在内容上的表达,“未来的发展会更高,因为女性的价值会更多元,社会已经开始多元起来。现在只是刚开始,因为在过去,女性相对来说还是弱势的,敢于表达的东西少,可能想一想就算了,但现在女性越来越敢于表达,衍生出的(可能)会几何级上升,会发现碰撞很多,撕裂很多,互相认同也很多。在社会发展中,大家还在找很多(可能),所以我觉得还有很大空间,大家可以去表达、去辩论,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只是给出一些路径,展示一些可能性,但不一定适合你。我们叫表达不定义,只表达出来,也许对观众有启发,对我们创作者而言已经很幸福了。”
同时,她也并不畏惧因为女性立场的表达而受到一些恶意的评价。“舆论场有不好的解读也正常,再好看也有人说难看,再难看也有人说好看,对吧?既然在描述多元的价值观,就要接受多元价值观,要有这个胸襟接受批评。”
陈菲也表示,在创作中,“(我们)去做充分的洞察,主创团队来做取舍。最难的就是怎么去提炼个体里普遍的、共情的群体性的问题和观点,来进行创作的选择和表达。做现实题材,首先不矫饰不逃避,但直面问题并不是放大焦虑,焦虑本身就存在,我们希望给观众展现的是各种可能性,希望给大家提供思考、共情、争论的素材,希望通过主人公的行动选择,让观众汲取力量获得希望。”
在未来,柠萌影业还会创作更多女性题材的故事。陈菲表示,“不管是叫‘女性成长系列’还是‘女性生态系列’, 柠萌都会持续在这个题材领域深耕。”徐晓鸥也表示,“明年柠萌影业可能会有两部女性题材的剧集开拍,目前正在创作中。女性题材还有很多创作空间,中国女性一直在进步,我们希望能纪录这个过程。”
新闻推荐
原创看鉴君看鉴说到国宝,你们能想到啥?古典?高冷?厚重?一张张“严肃脸”、“冷漠脸”?被历史神秘面纱掩盖下的国宝,真实面目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