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就业证明”换“毕业证明”,学校唱的哪出戏?

济南日报 2020-07-23 11:25 大字

黎青 作

□郝冬梅

大学生毕业季,“网购就业协议”“网购就业证明”生意火起来。记者调查发现,在网络上开具就业协议、第三方协议等证明的章,价格平均在80元至120元。有学生表示,为了拿到毕业证、报到证,不得不被迫“网购证明”。(7月22日《法制日报》)

是什么催生了“网购就业协议”的灰色生意?这就不得不说今年出台的一个“严格要求”: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此,有些地方要求“应届毕业生招聘率”不能低于多少。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关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但“就业造假”不仅会掩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真实性,侵害公众的知情权,而且也影响决策部门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判断。

对于就业率的统计,国家有关部门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底线就是不能“掺水”。然而在毕业生就业签约的高峰期,一些高校依然做出了用“就业证明”换“毕业证明”和“报到证明”的决定。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高校需要用“完美的就业”支撑“自己的面子”,支撑“自己的政绩”。于是,高校就业率“掺水”,在毕业生群体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正如不少高校毕业生感叹的那样:如果自己不签就业协议,学校就不发报到证,而档案中若无报到证,人才市场就不会接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自己还未找到工作,也不得不先给学校交一份就业协议。

表面上看,“网购就业证明”是学生们自己干的,而实际上却是被逼出来的举动。对于高校而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与用人单位对接,给自己的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把“适合的岗位”送给“适合的人”,把“适合的人”送到“适合的岗位”。指望“就业造假”终究不是办法。

因此,严查“就业数据造假”,需要在高校这个层面多做些事情了。别再逼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

新闻推荐

在梦中跑马

□颖骄接到沈俊峰的散文集《在城里放羊》,像是捧着一个鲜活的新生儿。全书分为三辑:城头新月、心中暖酒和梦中诗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