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为师者的职业基石
□邱磊
据媒体报道,山西朔州一小学老师,因不满学生只给班主任送花,自己“未受尊重”,而在毕业班会上当众向学生吐口水、踢凳子、砸鲜花,并多次辱骂学生。事件曝光后,当地教育局于日前通报称,在调查组核实情况后,依法依规按程序给予其留党察看两年、撤销教师资格、降低岗位等级、调离教育系统等处理,同时给予部分负有领导责任的局、校管理者以不同程度的处分。
从媒体还原的事实真相看,学生及家长并无失当之处。事发当日,家长出于好意,自行购买一束鲜花,并由孩子放在讲桌上,以表示对全体老师的感恩之情。班主任见到后,本能地表示感谢。事情至此,均正常不过;但这融洽感情、温馨和美之举,却被当事人误解为一种区别对待,自己似乎备受冷落和忽视,情绪失控,导致后续严重的失态言论及过火举动。
每到毕业季,为纪念数年寒窗苦读及师生、同侪之谊,各地各校均会举办一定的活动。送花留念等行为,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然而这一次,其他家长、孩子不送鲜花倒是相安无事,反倒是特地用心者遭受了无端指责和戳心谩骂。可见,这是件多么令用心者、真情者感到寒心、伤心的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懂事的学生在事发时,察觉苗头不对,曾给家长打电话商量再补鲜花,却被当事人抢过电话,继续辱骂。难怪事发后,影响不佳,群情激奋,对当地教育和教师形象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什么仅仅因一束花,而触动了敏感神经,导致了难以收场的尴尬与遗憾?从报道看,这与当事人的师德缺失有关。师德、师艺、师爱,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备,其中的师德又是这一切的基础。以教育目标论,“立德树人”成为众所周知的根本,试问教师自己师德存在缺失,如何能够胜任教师这一工作?
对教师来说,教育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型、实务型的普通劳动者,而且对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人格健全、价值导向等,起到春风化雨的“濡染”作用。教育事业的“滞后性”,也表现为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会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结果,这不是学校的现行评价所能定终身的。一言以蔽之,教育的复杂性、发展性,令“育人”的要求远大于“育才”“育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师艺不行尚可慢慢修炼,但师德有缺,则不能从事这一职业,否则只是在“毁”人不倦。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失察之处。树立一地、一校、一班的形象,其过程虽不说筚路蓝缕,却也是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但选人不察、用人不善,却可以在顷刻间对教育工作造成较大损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发展教育、选拔人才,又以师德为先。由一束鲜花引出的这场师生风波让人看到,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失去的并不是孩子与家长的爱戴与尊重,而是一颗对职业充分理解、敬重与善待的心。广大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警钟长鸣,牢记师德红线是为师者的道德底线,更是教育立场与育人价值的价值底线。
新闻推荐
前天,我帮扶的贫困户老杜打电话说有事商量,电话上不好谈,我放下电话想,这老杜鬼点子多,不知又要给我玩什么花招。我刚来村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