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行动不便 他自学手艺谋生 45岁的刘新刚之前用易拉罐制作工艺品,去年学会木板烙画

潍坊晚报 2020-07-16 09:23 大字

因为疾病,坊子经济发展区马司社区马司四村的刘新刚不到30岁就行动不便,此后便很少出家门,随着病情发展,他能下地行走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了给自己找点事情干,他先是琢磨着用易拉罐进行书法绘画工艺品的创作,去年又自学木板烙画,通过亲朋好友的宣传,他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7月11日,记者来到刘新刚家进行探访。

双腿机能逐渐丧失

7月11日,记者来到刘新刚家看到,四四方方的院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院东侧的一片小菜园里,葡萄、西红柿、黄瓜、豆角等各类瓜果蔬菜生长正旺。“来了,快进屋里坐。”刘新刚的母亲正在打理菜园,见有人进门,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招呼记者进屋。

只见45岁的刘新刚靠着被子半躺在床上,床边放着一个行走辅助器。

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刘新刚没有丝毫避讳。他告诉记者,15岁那年他因意外导致椎间盘突出,只是那时年少,身体有些疼痛也没太当回事。1996年,他被查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但因为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他一边吃着止疼药,一边上班工作。随着关节逐渐钙化,下半身不断变僵硬,刘新刚的双腿机能丧失。

“十几年前大夫说可以做手术进行关节置换,但置换的关节使用年限和置换次数都有限制,当时我还不到30岁,就寻思着再等等,没想到情况一年不如一年。不得已,今年6月份我去医院进行了股骨头关节置换手术,7月2日才从医院回来,现在还是不太敢动,得慢慢适应和恢复。”刘新刚说。

用易拉罐进行创作

双腿行动不便后,刘新刚便很少出门,最初整日无所事事,后来听朋友说外面有销售易拉罐做的小工艺品,他觉着自己也可以试试,于是便找来材料,尝试做成烟灰缸、小花篮等小物件。第一个小花篮做出来后,他意识到这种技术门槛比较低的小件价值不大,需要另寻出路,苦心思索后决定用易拉罐做书画。

“那时候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也找不到师傅教,全靠自己琢磨。”刘新刚说,因为没有任何书法和绘画功底,只能用“笨办法”,先托朋友从网上将书法作品下载下来,他将字拓下来后再用笔描在易拉罐皮上,然后用工具做出凹凸的“易拉罐字”。

刘新刚至今清晰记得自己的第一幅作品是《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短短60余字,他从2006年春节一直做到当年的中秋节。

刘新刚的屋里,除了北面是大窗户没法挂东西外,其余三面墙上挂满了他创作的“易拉罐书画”和木板烙画。西墙上的一幅《满江红》长约1.6米、宽约0.8米,字体如银钩铁画,给人一股豪气感。

当年为了支持他创作,亲戚朋友们四处为他搜集易拉罐。墙上这幅《满江红》,他做了一个多月时间,用了近100个易拉罐,用钝了三四把刀子,做好字后再一个个用强力胶粘到套好的黑色绒布上。“这幅《满江红》,还有《沁园春·雪》是最受欢迎的作品,我前前后后做了几十幅。”除了用易拉罐做书法作品外,刘新刚也尝试着用易拉罐制作一些美术作品。十几年间,他用易拉罐制作了大大小小作品几百幅。

转为创作木板烙画

刘新刚表示,一幅易拉罐作品需要经过十余道工序,他的作品基本上都被朋友或者熟人买走。只是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他没法站在案台前工作,易拉罐创作也只能放下。为了让自己有事干,2019年,他又开始自学木板烙画,通过网购椴木板,用电烙笔在木板上一点一点练习。没有老师、没有基础,全靠自己下功夫琢磨,一年时间电烙笔都换了三根,依靠“愚公”劲头,他终于摸索出了烙画的技巧。

记者看到,东墙上几幅以老鹰、鸽子、丹顶鹤等动物为主的烙画活灵活现,仔细端详,动物们身上的羽毛或者绒毛根根清晰,栩栩如生。

“相对来说,木板烙画要比易拉罐创作好学得多,掌握好温度和力度就行,而且躺在床上就能操作。”说着,刘新刚拿起一块木板向记者展示起来。只见电烙笔在椴木板上来回穿梭移动,勾、勒、点、擦,动作娴熟。看着他熟练的手法,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接触烙画才一年多的新手。

如今只要身体允许,吃完饭刘新刚就会烙画,平均一天下来能制作八九个小时,小幅的作品基本上两三天就能完成一幅。“现在就算只能半躺在床上,我也可以靠双手烙画,既打发了时间,也能增加收入。”在刘新刚看来,虽然他行动不便,但不能干等着熬日子,得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这样心理上能有个寄托,人也不至于整天胡思乱想。

凭手艺帮母亲减负

前些年,政府给他和母亲落实了低保,母子俩享受了相关扶贫政策。刘新刚也凭着手艺,成了自己朋友圈里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家中不时有朋友带人来看画买画。

“这些年多亏了朋友们帮忙,我的作品才能卖出去,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靠手艺让老母亲生活得更好。”刘新刚表示,这些年来,都是母亲一直照顾他。今年他之所以下定决心去做手术,就是希望自己还能有点自理能力,这样母亲不用太劳累,等母亲年纪再大些,他可以照顾母亲。

文/图本报记者窦圆娜

新闻推荐

团市委发布防溺水安全倡议书 警钟长鸣防溺水 安全技能莫忽视

本报讯(记者张婷婷实习生李慕言)溺水是造成青少年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