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治疗精神疾病,药物为首选

汉中日报 2020-07-14 09:26 大字

在物欲横流、处处压力山大的今天,人们的精神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事实上,尽管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已经提高,但路怒、伤人、自残、自杀等情绪控制不良的噩耗此起彼伏,还有许多人在“默默崩溃着”,而这并未被提前意识到。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精神医学是大医学中的一员,如同心内、消化、神经内等专业,不要只看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问题,精神心理障碍同样也带来痛苦,甚至威胁生命。因此,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实在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面对不堪的生活,好多人有“我抑郁了、我焦虑了”的口头禅。

精神科医师建议:如果自觉如此,请至心理门诊或精神科门诊就诊,有助于您了解情绪性质(正常的或病理性的),并给与相应建议。可能心理咨询、自我调节就能帮助你恢复身心的健康,但若诊断明确也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然而,在医生建议服药治疗时,很多患者或家属都会迟疑:需要药物吗?就是工作不顺心,或生了个气,或分手了,或者“我知道我的情绪来源于哪”才这样的,吃药有用吗?

抑郁症患者在发作前常常存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大部分在性格上也倾向于内向、认真、敏感、要求完美,但这些只是其发病因素中的一个。开朗的人、没有生活应激事件的人也会得抑郁症。它与基因遗传、脑部结构、生物化学物质(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都有关系,导致大脑总是会传递到一些不愉快的信息。不良事件只不过是诱发因素,性格只被视为素质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一旦在专科门诊被诊断明确,心理治疗固然重要,但药物治疗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

经常有患者说,“你说的我都明白,但我就是打不起精神、做不到。”这种无助感让人束手无策。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脑功能,也就是针对生物化学物质这一发病机制起作用的。

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表述服用了药物后的感受: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还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却被药物给生生地提起来了。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辅助治疗方法可大大促进疾病康复。

医生的想法是这样的:

面对患者及家属,我们会很有耐心地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分析发病原因,明确诊断以及给出治疗方案,尤其重点强调根据目前诊断药物治疗为首选,其次为心理治疗。当然也有仍然坚持不服药的患者,终于有一天坚持不下去了,带着进退两难的态度接受了服药建议。

从患者踏入诊室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陪伴着患者的治疗,除利用专业技术外,还要陪伴患者面对用药、症状波动、药物调整、个人成长等诸多问题带来的不安与困惑,但病情的逐步好转直至最后的康复还是让我们激动不已的。

缓解精神的痛苦任重而道远,我们也相信这个专业会更好地维护人类的健康发展。所以,相信我们,不要避讳精神疾病,我们精神科医生也是专业的!

(杨良峰)

新闻推荐

预警!高考结束后谨防这几类骗局

高考结束后,查询分数、选择学校、填报志愿、招生录取等一系列事情随之而来。在这期间,一些骗子也开始跃跃欲试,设置骗局,伺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