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她为什么护着那个施暴男人 | 反家暴

澎湃新闻 2020-06-24 11:11 大字

原创 谢际春 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谢际春 编辑:张慧娟

图片:摄图网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打了白打,那都是“过去的事儿”,如今,很多人都有了维权意识,但有意识只是远离家暴的第一步,之后该怎么做?又有哪些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并不是人人都明白。来吧,让专家慢慢告诉你,做个远离家暴的“明白人”。

——小婚家

谢际春老师您好:

兰子是我的亲姐姐,她遭受多年家暴,我们都劝她离开,可她还一直跟着那个男人。逐年长大的儿子眼睁睁看着她被家暴,终于忍无可忍地揍了自己父亲几次。谁知道,儿子打父亲的时候,兰子竟然破口大骂儿子,甚至还用自己的身体替老公挡拳头。她这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师谢际春:

对于大众来说,看到这样的案例,首先联想到的恐怕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它是指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虽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最早缘起于人质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在你姐姐的案例中,好似她的家暴并没有严重到生死都被操控在丈夫手里,可是她的表现却和被劫持者一样,把解救者——不管是儿子还是亲人当成敌人,去维护家暴她的老公。

家暴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受害人的共同点是:

情感依赖他人的人,由于加害人一般都有着很强的操纵性,因此她们很容易成为牺牲品。

区别只在于前者是长期慢性被驯养的结果,而后者则是短期极端情境下产生的角色认同。

最早的心理学家和你一样困惑,

为什么有人的选择和决定,总是和她自己的幸福背道而驰,渐渐地,有一类人格浮出水面:即自虐(受虐)型人格。

她们往往会一边抱怨、诉苦,一边却又甘愿受苦受虐,她们既让别人(如老公)伤害自己,也常常自我伤害、自我贬低。

人类任何行为都有其特殊意义,这些意义有些是意识层面的,但更多来自潜意识,比如你姐姐可能自己也说不清、也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

但我们可以推断,

在潜意识层面,一定是有对她而言更重要的满足和追求,才让她心甘情愿承受、抵消肉体遭受的痛苦。

最常见的追求是不计代价维系关系的存在。

比起对忽视、没有人际亲密关系、孤独的恐惧以及家暴者的恐吓,肉体的伤害对她们来说变得微不足道。

在这类人格的认知中,

有一些扭曲但根深蒂固的想法或信念,这大都是被施暴者强势洗脑后的结果,

如:

我挨打是因为我不好,离开他我活不下去,我一文不值,我是个笨蛋……

由于她们已经习得性地习惯于挨打,以致于形成了挨打的预期,然后在挨打之后反而感到放松——我被打完了,这下不会被抛弃了。

甚至,她们会隐秘地期待、幻想忍受足够多的暴虐后,最终会带来幸福。

这也解释了她们为什么会视解救者为敌,例如你姐姐骂儿子,因为他企图割裂她最看重的人际纽带。

在对受虐人格的研究中发现,

他们多在小时候有过被父母虐待、忽视或错误惩罚的经历,这其中,虐待比较容易理解,它是习得性受虐的根源;

而忽视却不容易被注意,如果孩子在偶然中发现,自己受了伤,父母就会来关心,那么长此以往,他(她)就可能会养成“用伤害自己包括被伤害来交换关注”的模式。

类似的,如果父母滥用惩罚,孩子就会习得痛苦是获得亲密关系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些孩子通常会内化父母不当行为的合理性,

长大后导致她们无法信任和进入正常的亲密关系,因为这和她早年熟悉、学习和适应的模式不同。

相反,她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和童年类似的受虐关系中。

根据你姐姐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她的受虐倾向和对丈夫的情感依附是明确而强烈的,

对此,虽然你是她的亲人,恐怕也做不了太多,你们劝她离开的话只会被她当作耳旁风,

她需要的仅仅是苦情能得到你们的同情和愤慨,但她并无意真的离开他,至少目前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工作者发现一些被解救的严重受虐妇女最后又回到家暴她们的人身边的原因。

除非你姐姐有一天自己觉悟并寻求专业帮助,她才有机会挣脱牢笼。

关于作者: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情感帮助全媒体平台,关注女性自我成长、亲密关系维护。温暖风趣,与你聊聊爱情婚姻那些事儿;专业理性,力邀众多心理咨询师,为你解答情感困惑;线上线下,微课沙龙情感陪护。(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

原标题:《她为什么护着那个施暴男人 | 反家暴》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加大产品供给 丰富假日生活 区文旅局做好端午节文旅市场工作,营造安全、稳定旅游环境

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云先)端午小长假将至,为推动端午节文化旅游假日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区文化和旅游局秉持“防控不放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