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并非“招不进”□黄绍碧
近日,笔者在进村入户搞扶贫工作时,听到了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做什么都可以,就是别当教师。”说这话的是一位大学毕业生,一年来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动员其回本县应聘事业单位,她和家人提出这条件。
“孩子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只能送职校,毕业回来当个老师算了。”另一个贫困户无奈地给孩子安排这样的前程。
两句话发自村民肺腑,一个是大学毕业生不愿当老师,另一个是成绩差、愿当老师。话说得有点偏激,却折射出乡村教师招不进的现实。
教师“招不进”,一直是乡村教育发展不起的主要因素,国家给足了优惠政策,工资待遇、乡村补助不断提高,也吸引不了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师范类大专或本科毕业,有教师资格证,本来是招聘教师最基本条件,但符合条件的没有报名,不限有无教师资格证这一条,每年还是招不满计划的半数。到高校针对本地籍学生搞“双选”,学生把报名回家乡当教师作为“备胎”,毕业后另有高就的,就不一定归乡。国家级、省级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站位高、视野广,有能力在城里发展,是正常的。城里学校对师范类学生需求量也大,而师范类专业学生较为“通用”,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司等领域也受青睐。
各地采取“非常”办法,一再降低条件,招聘了一批“同工同酬”教师,充实乡村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坚守者,他们服从分配到各乡村学校工作,干劲十足,边学边做。虽然他们的职业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专业、学历、资格尚未达标,但是印证了前面提到的第二句话的真实性,那些成绩不太好的本地人,有很多人愿意当乡村教师。而且从近几年来的招聘情况可见,如果不限专业、降低学历,报考乡村教师的人并不少。
这个群体是让乡村教师“后继有人”的资源,必须加以利用。开发任何一个矿产,挖地千米取到的是矿石矿泥,经过提炼加工,才能成为宝物。招聘乡村教师也一样,招不到“合格”的教师,可以先招“半成品”再培训打磨。
20世纪80、90年代的实践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各县设立教师进修学校。一是开办“中师”班,专门招收初中、高中毕业、愿意当乡村教师的本地学生,通过3年培养成为合格教师,为乡村教师贮备丰富的人才。二是对当时已经在乡村学校当民办、代课教师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学历和专业水平,再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如今坚守在乡村的教师,有80%以上是教师进修学校培养出来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师进修学校有的合并撤销,有的转变职能名存实亡。稳固的乡村教师队伍,是以本地热爱乡村教育的人为主体的。创新本地培训机构,不仅可以培养一大批乡村教师,而且为在职教师提高课改能力提供接地气的业务培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要转变观念,让更多有意向的人报名考试,经过筛选上岗后,注重就职指导和培训,在具体工作中促进其成长进步。人才靠的是加工和培养,在乡村里本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乡村教师并非“招不进”。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报记者摄影报道)近日,有市民向热线反映,在南山别院小区北出口的居民通道上,堆积着大量建筑垃圾,垃圾堆几乎堵塞了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