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位回归 政策的善意你get到了吗?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除了找工作、考研、出国外,还有个选择:读第二学位。
5月29日,教育部发通知称,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作为大学本科后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去年7月被停止招生的第二学位,又回来了。
多一条路,总是好的。
我有一个朋友,本科就读于某985高校,应届时未拿到保研名额,后两次考研接连失利。往届生的名头,零工作经验,让他在找工作时也屡屡受挫。是继续考研,还是先找个工作做着?难以抉择。
第二学位来得正好。“像我这样的在考研大军中“光荣了”的同学是大多数,第二学士学位,可能是我要选择的一条退路。” 虽然有点苦涩,他还是笑了。
“退路”,或许不如“出路”,但走好了,它就是“以退为进”,是种韬光养晦的智慧。方向明确后,朋友很快转换思路:“用六年时间读了两个本科,只要认真学习,提升自己,将来不管走科研路子还是进入职场,都更有竞争力。”
所以,尽管在眼下重启第二学位,有明显的缓解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考虑,我也认为,除了现实因素,第二学位还是有很多作用,比如促进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只是,这些作用的显现,需要有一个过程,更离不开个体的努力。
还要注意的是,第二学士学位,不仅招应届生,还招近3年毕业、目前未就业的往届生——当然,都需要取得学士学位。后面这一群体中,有一些人是在找工作时感受到了自己“学艺不精”的。现在,大学校门重新为他们打开,可以满足他们“回炉充电”的需求。
认知上统一后,实践中则要回应一个问题:我们做好了迎接第二学位的准备吗?
学位学位,首先要回答“学什么”。 新闻里说,将重点支持高校在国家急需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电子信息、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领域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这透露了两个思路,一是抓“重点急需专业”,二是将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这是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得更细。比如,以上专业多是理工科类的,对于文科生,能不能出台些利好政策呢?
还有就是高校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能不考虑。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宿舍的紧缺。有专家建议,第二学位的学生可以走读。对于一些家不在本地的学生而言,走读必然会导致读书成本的上涨。如何调节其矛盾,让第二学位学生最大限度免于经济压力,又能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还需要统筹考虑。
前不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第二学士学位今年将在7月底完成招生。如今针对第二学位扩招的供给侧,已准备好了。不少大学已在向学生了解意愿、摸排情况。眼下已经是6月中旬了,各项工作还需加快推进步伐,但也不能忘了秩序、乱了节奏。
更长远的问题在于,待第二学位的学生毕业后,社会的任何度如何?这其实也是眼下学生们十分在意的因素。因为多数学生毕业后,还是要进入社会找工作。
我查了相关信息得知,第二学位证书上须明确标识“第二学位”字样。这当然是规范操作,但如果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有志于找第二学位相关的行业,那么其与“第一学位”学生竞争时,第二学位证书的含金量如何?一些用人单位在招人时,会不在“专业要求”一栏中,刻意写上“第二学位专业除外”?这些虽是后话,也不妨先就多考虑一些。
让政策的善意,个人多元化选择,与尊重知识、鼓励学习的社会氛围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呵护好所有人的利益和愿望,才是第二学位的完整意义。我们要做的还很多。(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安全生产至关重要。6月15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获悉,为切实做好危化品运输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