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婚女嫁“天作之合” 哭嫁骂媒不合时宜(二)
二、婚姻的几种解释
《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三次印刷版1461页载:婚姻,古字为“昏姻”或“昏因”;昏字也有写成“昬”①的。有的资料说昬为昬旦之昬,昏为昏因之昏。昏嫁应作昏,婚姻应作婚。
《说文》②:“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为什么要在昏夜里娶妇呢?原来最初的婚姻是掠夺婚,掠夺妇女,只能在昏暗的黑夜才能得手。后世结婚沿用这种习惯,在夜间举行。由此逐淅形成婚姻的概念,把结婚之礼叫婚礼。
古代婚姻一词有三种解释:
其一:婚姻是指嫁娶的仪式说的。如汉代郑玄③说:“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唐代孔颖达④解释:“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婚嫁之礼也。”又说“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
第二种解释说,婚姻是指夫妻的称谓说的:如郑玄说“婿曰婚,妻曰姻。”“婿则昏时而迎,女则因而随之。”
第三种解释说,婚姻是指姻亲关系说的,《尔雅·释亲》中有这样的话:“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婿……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郑玄所著的《礼记·婚义注》也说“女氏称婚,婿氏称姻。”所以民间儿女亲家互称“姻兄”“姻弟”。
以上三种解释,概括起来是:婿于昏时娶妇,妇因婿而来,随之而定夫妻的称谓,建立两家姻亲亲属关系,这些都是通过婚姻仪式来实现。显然,这种解释都与中国行之几千年来的聘娶婚相适应。这也足以证明,婚姻的概念产生于嫁娶婚之后。有学者认为先有“嫁娶”这个词,后才有“婚姻”一词。
注:①昬(mǐn)昏的异体字。
②《说文》:即《说文解字》的简称。文字学书,东汉许慎撰,本文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
③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
④孔颖达:(574-648),唐代经学家。
三、“千里姻缘一线牵”
不少人认为男女结为夫妻是缘分,即是机遇,是姻缘,是前世注定。持这种说法的人多的是。其根源在民间流传得最广泛的是唐朝年间刊行的《玄怪录·定婚店》中“月下老人”故事。
古代,杜陵郡有户姓韦的人家,生个儿子名叫韦固,资性聪明,读了几年书,少年英俊,有志气。却命途多舛,父母双亡,自撑门户,有一天,带着仆人外出到了宋城,住进城内南店。晚上独自出城散步,看见一位奇异老人在月光下靠着一个很大的布口袋看一本又大又厚的书,好像是在查找什么。韦固上前施礼之后,问看的什么书?老人回答:“是《姻缘簿》——天下人的婚姻书。”韦固又问大口袋里装的什么?老人回答:“装的红绳。用来系住世间男女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订终生,成为夫妻。”
韦固不太相信,便自报姓名,叫老人翻书查找自己未来的配偶。老人翻书详细查阅之后,笑嘻嘻对韦固说:“来看,你的未婚妻,就是这城内北头卖菜那瞎了一只眼睛陈老太婆的三岁女儿。”
韦固信以为真,勃然大怒,悻悻回店,把随身仆人叫到身边,指使他悄悄去把那个三岁小女孩杀了。也许是作孽心虚,也许是黑夜忙中乱刺,只刺伤了小姑娘右边的眉心。人命关天,韦固带着仆人当夜逃走。
其后,韦固从军,发挥文韬武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当了中级武官,深受上司军政长官王刺史的器重,王刺史就把女儿许配给他。这王姑娘十分漂亮,又极其娴能,只是老爱在右眉心贴着眉花。韦固一再问及
原因,王姑娘才细说身世:三岁时曾被人刺杀,只刺伤眉心没死,母亲怄气身亡,自己孤苦无倚,承蒙王夫人收养,视为亲生,养大成人……韦固深受良心谴责,确信月下老人“红绳系足,终成夫妻”的预示,婚姻真是天意注定,上天的安排,指使仆人去行凶杀人,是忤天罪孽,只有为国为民多做好事,以赎前愆:一生坚贞不渝与这菜婆子的苦命女儿相亲相爱。其后,所生儿女都很有出息,孙曾满堂,幸福无比。所以民间有“良缘夙缔”“佳偶天成”“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说法。
后代人把“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成了民间“媒人”的代名词,并尊奉为民间俗神界的婚姻神,很多地方建祠(庙)祭祀,祠(庙)大门两侧门柱上刻有如下对联: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世人总是住好处着想,这已入耄耋之年的月下老人,天上人间,山南海北,为世人婚姻奔波操劳,而今“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毛血曰益衰,志气日益微……天者诚难测,神则诚难明”其未来,却在祠(庙)内孤坐黄昏,形影相伴,世人触景伤怀。于是好心人也给他牵线搭桥,撮合了一个较为年轻、能说会道、腿脚灵便的半老徐娘与他为伴,一则消除寂寞,二则代劳继业。更重要的是践行“好事成双”,有“媒人公”就一定要有“媒人婆”,才合乎常理。所以千百年来订婚结婚都讲求成双成对,聘礼、仪仗、嫁奁、日期都强求“双数”。“媒人公”因故缺席必须安排一个男童作替身;媒人婆因故缺席,双方商定另换他人。
民间把婚姻说成是“缘分”,或靠“媒约之言”的典故,其中也可能有很多虚构或渲染情节。
传说,唐懿宗年间(861-873),有个叫于祐的书生,某年三月某日在皇城附(护)城河边沿捡到一片红色梧桐树叶,上面有宫女写的一首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题诗宫女没署名,当然也不敢署名。于祐看了之后,也在树叶上题写诗句,也不署名,把树叶放入河内,让它漂回宫去。
其后,年仅十二岁的唐僖宗继位当皇帝,放宫女出嫁,有个叫韩翠的宫女由当朝丞相韩泳做主,把她嫁给于祐,相亲相爱,言及身世心怀,双方才知道原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一对男女。韩翠又说:“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就是“御沟题叶”的典故。
还有个“绣幕牵丝”的典故,说的是唐朝年间有个叫郭元振的人,长得帅,文武兼备,身为荆州都督,还没婚配,听说当朝宰相张嘉贞有几个女儿也没出嫁,便向张家求婚。某天,郭元振亲自去张家,张嘉贞把五个女儿安置在客厅后帏,在幕后各擎一根丝线露出一端,让郭元振去牵一根,郭元振去牵着张家三女儿,成就婚配,男才女貌,毕生恩爱。
古代,还有个神话婚姻故事就是“乘龙佳婿”,又叫“吹箫引凤”。出自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所著的《历仙传》,说春秋时期,秦穆公有个女儿名叫弄玉,生得花容月貌,又擅长吹笙,秦穆公十分疼爱她,一心想给她找个如意郎君,总是东不成,西不就。
有一天夜里,弄玉做了个无比甜密的梦,梦见一位英俊男子骑着彩凤,吹着玉箫,来到她绣楼前的阳台上。那男子温柔地对弄玉说:“我住太华山上,玉皇大帝叫我前来与你成婚,时间定在今年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说罢,又拿出玉箫吹起来,曲调美妙极了,真是: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第二天早上,弄玉起身就把昨晚做的梦告诉秦穆公,秦穆公半信半疑,立刻派人到太华山去查访,果然找到了那个骑彩凤吹玉箫的男子,名叫箫史。箫史被带到秦宫,穆公见了十分满意,并叫他吹箫,那乐曲悠扬悦耳,把人诱入仙境。这天正好是中秋节,弄玉和箫史成了婚。其后,生活和美幸福。
半年后的一天夜晚,箫史和弄玉在阳台上吹奏箫、笙,忽然飞来一条赤龙,停在箫史身旁;接着又飞来一只彩凤,栖在弄玉身边。箫史见状,便对弄玉说:“我本是天上神仙,因为与你有姻缘,才来同你婚配。但我不能长留人间,必须回天上去了。”弄玉坚决不忍心丈夫分手,要一同上天去。夫妻俩一起去与秦穆公告别。秦穆公当然不敢违抗“天意”,欢欢喜喜送行。于是,箫史乘着赤龙,弄玉乘着彩凤,双双腾空而去。
民间嫁女、招婿贴有如下婚联
欣看晋殿乘龙婿 借说秦楼偕弄玉
喜听秦楼引凤箫 今知甥馆是箫郎
赞颂秦穆公得到好女婿。
新闻推荐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六月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往年热热闹闹的毕业季似乎都有些悄无声息。是了,退休这些年,我也远离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