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鸣安全警钟 不放过每一个“针尖大的漏洞”
6月13日,沈海高速温岭大溪段槽罐车发生爆炸事故,目前已造成19人遇难,172人住院治疗,其中重伤人员24名。
目前,国务院安委会决定对温岭爆炸事故挂牌督办,督促各方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全链条安全监管,健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推进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关部门迅速响应、有力应对,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更是坚决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由于疫情冲击,今年社会各个领域的既有运转秩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很多领域的安全管理,不管是意识上还是机制上,都需要重新调试,找到新的平衡。越是需要“抢时间”,越不能乱,越要把工作做细。这也是为何从中央到地方,都一再强调复工复产必须绷紧安全这条弦。
此次爆炸事故也提醒我们,安全生产,功夫还在日常,必须多一点未雨绸缪和全局思维,及时查漏补缺。
媒体调查显示,这次爆炸事故涉事运输企业曾被行政处罚10次,其中多次处罚原因为“未按规定的周期和频次进行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和技术等级评定”“未按规定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这些“前科”与此次事故有无联系还需调查,但由此认识到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压实每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责任,殊为必要。
同时,回看此次爆炸事件,也不能忽视其发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一大背景下。尽管两者的性质、生发机制和处置应对都有显著区别,但都事关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正常运转节奏,都容易触动社会的安全神经。
就在今天,北京通报13日新增确诊病例36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这提醒我们,眼下,对疫情的戒备心依然不能松,防控常态化绝不等于不防控;做好针对性预防的同时,更要保持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
不管是疫情防控,还是各领域的生产管理,包括对自然风险的预防,都让全社会更加意识到安全的珍贵和重要。这份意识,应该转化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安全保障的更多敬畏,对安全监管机制的切实完善,真正把安全工作做得更细,把安全责任压得更实。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人命关天的安全问题,容不得丝毫麻痹和懈怠。唯有不放过每一个针尖大的漏洞,才能将所有“漏斗大”的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6月13日下午,浙江台州温岭市大溪镇,发生1起因槽罐车引发的爆炸事故。G15沈海高速(温岭大溪段)槽罐车爆炸造成路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