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读史札记 “刺头”汲黯

大众日报 2020-06-07 09:35 大字

□ 高晓亮

汲黯如刺,坚硬、锐利,时常扎得汉武帝君臣酸麻生疼。

《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汲黯(字长孺)出身官宦世家,孝景帝时期,由其父保举,担任太子洗马,教授并辅佐太子刘彻处理政事。因汲黯正直无私,颇具才干,刘彻继位后,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主要负责传达皇上的圣旨或者口谕。由此可见,武帝刘彻对他的老师汲黯还是很信赖的。谁料,汲黯辜负了武帝的信任,擅自做主假传了一回“圣旨”。

河内郡发生火灾,绵延烧毁了一千余户人家,汉武帝派他前去调查实情,回来之后他跪地禀报:“失火之事影响不大,稍加抚慰、安置就可以了,陛下不足忧虑。但我另外发现那里连年水旱交加,庄稼几无收获,老百姓无粮果腹,靠野菜和树叶充饥,甚至有父子相食的情况,惨景使我潸然泪下。由于情势严峻,我来不及请示陛下,就私持符节,下令河内郡守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现在请陛下治我假传圣旨之罪。”武帝俯身扶起汲黯,笑呵呵地说:“爱卿便宜行事,既替朕解了灾民之危,又给朝廷长了脸,朕若怪罪于你岂不成了昏君?”

汲黯获得提拔,入朝任中大夫,他还真有两把刷子,很快适应了新岗位,今天谏言武帝这样干,明天规劝武帝那样做,再过几天,又提一大堆体制或人事改革意见建议。武帝起初还郑重其事地听取汲黯建言,并明确批示答复。后来听得烦了,就这个那个、嗯嗯啊啊敷衍了事。再后来,干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临了不接话、不批示,无下文。为了眼不见心不烦,后来发文任命汲黯为东海郡太守。

汲黯崇信黄老之言,信奉黄老之术,因此,无论治官还是理民,都好清静无为,不愿多管闲事。他主政只坚持一个原则:不许犯大错,不责小问题。所以,他只管选任合适的官吏,其他具体的事情就让下属放手去干。汲黯体弱多病,常常卧病在床,即使这样,一年以后,东海郡也被治理得井井有条。汲黯政绩突出,考核优良,武帝又一次提拔他为主爵都尉, 位列九卿,年薪二千石。

而回到朝廷之后,汲黯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待人尖酸苛刻,行事一意孤行。

有一天,朝会结束,刘彻兴致很高,与群臣谈论了自己的远景目标和宏伟设想。刘彻言毕,汲黯就挺身出列,当众不客气地指责他:“陛下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巨资、伤兵士,令百姓不堪用命,你还想树立仁义明君的形象,时时标榜自己谦虚爱人。”汲黯的话句句带刺,扎得刘彻心痛肉痛。好在刘彻知道汲黯一片赤诚,就强捺住怒火,厉声地说了一句:“够了,你汲长孺太憨愚了。”

汲黯对武帝刘彻尚且如此,对其他官员更是口无遮拦。

公孙弘贵为丞相,为了博得勤俭节约的名节,常年身着粗布衣物、铺盖粗布被子,而且食不重肉。汲黯看不惯他的虚伪造作,就向武帝刘彻揭露他的奸诈意图。武帝问公孙弘是怎么回事?《史记》记载了公孙弘这样一长段辩解,特别精彩,大概意思是:在满朝大臣中,我与汲黯关系最好,只有汲黯最知我为人,也最了解我的缺点,我穿布衣、盖布被确实有沽名钓誉的嫌疑。我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想效仿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他地位尊贵却很俭朴,食不重肉,妾不衣丝,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齐国得到大治,我也要和他一样给天下人作个表率。

公孙弘奸猾狡诈,可见一斑,他既把罪名轻松推翻,又抬举了汲黯,言辞锐利如刺的汲黯竟然无言以对。

汲黯三番五次给武帝难堪,羞辱同僚重臣,武帝又烦他又怕他,但又找不到重大过错来治他的罪。为了自己耳根清净,维护朝廷和谐,刘彻故伎重演,外放汲黯任命他为淮阳太守。

汲黯在朝时武帝嫌烦,汲黯重病卧床久不朝见,武帝又很想念。闲暇时问臣子庄助:“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庄助认真回答说:“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但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撼夺他的志节。”刘彻感叹说:“是的,以前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汲黯就很近似他们。”

新闻推荐

网络互助做大更要做优

■涵铭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互助平台作为一种以网络为运营基础,提供疾病互助计划的小额健康保障互助机构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