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师古不泥取精华

西安日报 2020-06-06 06:00 大字

本组图片均为李和生书法作品

○李会贤

我原本对书法艺术不甚了了,但却染上了爱附庸风雅的习气,借此习气还结交了不少的书法家,一路走来,仰慕有加,其中对李和生先生的感觉则更为别样一些。要说仰慕李和生并非因为他的书法成就,而是由他的文章先得。数年前曾读过他的一本散文集《小声》,那种以小见大、以平淡见智慧的文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只要见了他的文章,都会仔细阅读,因为读他的文章着实是一件愉悦心灵的快事,从那些素简质朴、清亮干净、宛若潺潺流水般的文字中,便能感受到他的风鉴朗拔、清穆虚和,使人有一种乐意与他畅扉交心的信任感。一个偶然的机会,以承先贤古风擅于毛笔写作而深得读者推崇的著名作家方英文先生召集八方才子雅集,我有幸忝列其中而结识了李和生,此后我们之间便开始了由读文到读人的交往。

古人为学修身,讲究“器识其先,文艺其从”,注重的就是一个人的度量与见识,而将学问、技能等视为器识的表现。走进李和生静静的工作室,但见他一管在握,挥毫之间,小桥流水、松风听涛、墨香四溢,使人瞬间身心净滤、气韵顺畅。书房正墙上悬挂着精心装裱的三个大篆字“醉石轩”,沉雄劲健、粗犷大气,线条圆融流动,结字匠心独具,整体布局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细观之,原来是刘自椟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鼎盛时期之作。深探之,确有讲究。李和生习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自起雅号为“醉石斋”,求教于刘自椟先生,老先生建议他将“斋”改为“轩”。虽一字之改,但从整体章法布局上来看则更为美观,而“轩”字古意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也正契合了李和生性格中乐于开放吸纳之特点。从此,“醉石轩”便伴随着李和生遨游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初习唐楷、后研汉魏,心摩手追、博采众长,他特别对北魏书法有着自己独到的领悟,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有些人热闹了数年后便永远地寂寞了,有些人寂寞了数年后却永远地热闹着。许多人的误区是把更多的目光集中于收成,而忽视或看轻了耕种。”从李和生这些文字中,我们循着那些古贤的轨迹去看,但凡留名青史的大书法家,都是先为文章而后为书法的,文章和书法双双留史。很难想象哪一位古贤仅以书法留名而不会作文,抑或以作文留名而不事书法。他们在世时可能是寂寞的,但他们的勤劳耕种却赢得了千年的热闹。东晋人王羲之,后人视之为书圣,而他最好的作品当属《兰亭集序》。这是王羲之酒后即兴为文友们的诗集《兰亭集》而作的一篇序文,虽只有324个字,但层次井然,不事雕饰却清丽动人,在感叹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同时,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被誉为北宋书法大家之首的苏轼,其作品《寒食帖》今人注重的可能多是它的书法价值,殊不知这是他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候,饱含感情创作的怀念乳娘的一首诗。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与书境融为一体。这些名震千古的作品,都是作者即兴作文的草稿,是文学殿堂里的精华,立意深远、文风新颖,给人以启迪与思考,而非刻意为之的书法作品。其中许多句子如“群贤毕至”、“游目骋怀”、“天朗气清”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后人的语言宝库,被当作成语流传至今,而且成了传承千年的书法名帖。由此看来,于古人而言,书法是文章的承载工具,文学与书法就像一对孪生姊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今人却常常把书法与文学割裂开来,会文者极少会书,会书者极少会文,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遗憾!

书法有了文学的支撑与涵养,文学又有书法的妙趣和承载,善良厚德、务实淡泊的品行,使得李和生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常师古却不拘泥于古,善用心但不禁锢于心,文采飞扬、书法有度。“人的一生应当留下一点对得起自己的痕迹。”他在自己文学作品里如是感叹。几十年下来,他的这些痕迹越来越清晰,我姑且把他的这种“痕迹”视为“遗憾”的“终结者”。

新闻推荐

《中国眼健康白皮书》发布 眼健康面临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

本报讯(记者姬薇)6月5日,国家卫健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眼健康工作进展及成效。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发布了新中国建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