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谁还没摆过摊?地摊是中国经济的镜子

澎湃新闻 2020-06-02 19:29 大字

最近,“地摊经济”又成为“热词”。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为“地摊经济”开了“绿灯”。“地摊经济”也受到总理点赞,被当作保就业保民生的暖心之举。

“地摊”受到的关注和欢迎空前热烈。

“地摊经济”不是第一次这么受欢迎

其实,所谓“地摊”,不见得非直接“铺”在地上,更准确一些,应该是“摆摊”。所谓“摊”,则主要是相对于“店”而言的。不过,有些“店”其实亦摊亦店。所以,我们在讨论的,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些个体商业“小户”或“散户”。

改革开放后,约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个体户”出现了,“摊儿”越来越多。这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前,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改革春风吹来,怎么能够搞活经济?要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彼时,已经有认识,城镇个体工商业户是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扶持城镇个体工商业户直接增加了财政收入,对于彼时的“四化”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根据1981年1-3季度统计推算,全年个体户营业额约为17亿元左右。这样,若全部按商业税率3%计算,仅工商营业税一项,国家一年可收入约510万元。据天津市1810人典型调查,1981年全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1-11月份已交税9.3万元。

其次,是市场活化的需要。市场的组成是供需两端。计划经济时期,需求端被压得死死的,供给端也就“不死不活”,整个市场有如一潭死水。市场开放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之一。城镇个体工商业在其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弥补了国营、集体商业网点不足, 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为群众生活提供了方便。以北京为例,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修理服务网点逐渐减少,拥有60多万人口的东城区,1978年仅有国营和集体修鞋门市部14个,服务加工营业点36个,自行车修理点30个。1982年,这个区已发展个体修鞋户103户, 缝纫裁剪户145户,修车户38户,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就业、就业、还是就业!

与此同时,或者也与所有时候都相同,就业的需要也极其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大批下乡的知识青年返城,如何解决其就业问题?横亘在时代面前。

当然,其他城镇适龄青年,包括一些城郊或农村劳动力,可能也存在着相似的“找活儿干”“养活自己和家人”的现实性问题。在商业、饮食、修理、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对就业起了不小的作用。

1981年4月下旬,中央决定在北京市进行发展商业服务业的试点。北京非常重视,经过努力,5-6月,新增集体网点668个,5-7月,新增个体户1192个,新开办早、晚市34处,出摊车540多个。仅两个月,就安置待业知识青年13544人。

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户人数稳定上升。1981年第一季度比1980年年底约增加8%,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加17.5%,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增加11%,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增加10%。198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的城镇个体工商业户人数已大体接近于1965年。其中,待业青年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据统计,1980年9月底,待业青年约占个体户总人数的9.2%,到1981年底则占23%。

1981年,全国城镇持证个体工商户有70多万人, 据估计还有无证个体户20万-30万人。人员构成以“社会闲散人员”为主。但“待业青年”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据统计,1980年9月底,待业青年约占个体户总人数的9.2%,到1981年底则占23%。

1982年,全国有23万多青年从事个体经营,相当于北京市当时几年间安置青年就业人数的2倍。

而且,据调查,个体户经营的绝大多数行业收人良好, 他们平均每月收入最低在50元左右, 一般在10-20元之间, 少数户收入较多。

这表明,发展城镇个体经济已成为安排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政府的认识、重视和支持

这一切,离不开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认识、重视和支持。

从认识上看,总体而言,认为城镇个体经济的潜力巨大,但由于不少干部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 一些政策不落实, 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进度还缓慢。

尽管在稳步上升,但1981年,新增就业人数中个体劳动者只占0.6%。而与历史数据相比, 1953年城镇个体劳动者有898万人,占当时就业人口的35.5%,1957年为104万人,占就业人口的3.2%;1965年为171万人,占就业人口的3.3%。低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召开了全国就业会议,研讨就业问题。此后城镇个体经济开始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为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扫清了航道。

各地也都想方设法做了一些工作。

以北京为例,在原来不能经商的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休息室开办了四个知青集体的茶点食品点,在原先没有知青服务的颐和园、陶然亭、天坛等七个公园, 新增加了50个知青服务点。

此外,北京表示要放宽政策,提倡个体经营,“个体”可以是夫妻店,也可以是连家铺,个体户可以用一至两个帮手,技术较强或者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两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搞个体经营的青年计算工龄,也可以参军、升学。不仅如此,还对知青参加的企业规定了不同的减免照顾。若开办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 自筹资金不足时, 银行发放低息短期贷款, 予以扶持。

到1981年年中,北京城、近郊区领取执照的个体户有4712户,共5065人,户数和人数比1979年分别增加了十倍和十二倍。“个体户”们或前店后家,或早晚随市,或推车挑担,或服务上门,很受市场欢迎,自身的经济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谁还没摆过摊?地摊是中国经济的镜子

事实上,开始积极“出摊”的,不止是“个体户”们,很多集体企业、商户和国营商企,也不断响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前店后厂、增设网点、搭建棚亭、出车摆摊,各种日夜门市部、早市晚市、综合摊群,竞相亮相。

此后,经济交易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不同所有制的融合、交流越来越通畅自如。市场越来越开放,竞争越来越有活力,中国经济的“奇迹”就是这样起飞的。

很多如今的“大老板”,都曾经有“出摊儿”的经历。“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据说曾在计算所的大门旁边摆摊兜售电子表和旱冰鞋,然后又批发过运动裤衩和电冰箱。当然,他当时已经背靠“中科院”这棵大树,只是在苦寻突破良策。有些企业家,则身无一物,真真正正是从“摆摊”开始积累,打拼出今天的财富。现在身价超过百亿的曹德旺,有着“玻璃大王”“首善”等美誉,他早期摆地摊卖水果,每天凌晨3点便起床进货、摆摊;“傻子瓜子”的年广久被邓小平多次在高层提及并收入《邓小平文选》而闻名全国,号称“中国第一商贩”。他也摆过水果摊,出过瓜子摊,走过街串过巷。他们摆摊之路也曾经崎岖。在改革开放之前,曹德旺尽管起早贪黑,却难以为继,只能收摊回家。而年广久则因卖板栗“投机倒把”被关了几十天。而无论柳传志、曹德旺、傻子瓜子或其他人、企业,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成败,与国家政策的转向、开放息息相关,仅仅从他们摆过的地摊就能够看出来。

至于目前还在讨论的一些问题,很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讨论过。那时的一份报告指出,个体劳动者的难题,主要包括有场地问题,即如何在不影响市容、不妨碍交通的情况下,给个体户提供经营场地方便。并举例说,天津市政府希望发展个体经济,但交通大队表示已经饱和,再发展就坚决“顶回去”;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费用负担重。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不得以任何名目向个体户乱收费用,但实际没有很好解决。一些市的个体工商业户除了交税外, 要负担十多种费用;关于经营乱象、偷税漏税等,四十年前也都提出过、想到了。

总体而言,那时认为,必须加强监督治理,但政府一定要转变思路,对个体商户一视同仁、提高其政治地位、减轻其费用负担、加强相关培训、采取恰当政策。

有些问题,那时已经想到了,现在呢?

有些问题,那时没有很好解决,现在呢?

后记

经济要发展,繁荣从何而来?必须要有交易。

“地摊”不仅仅是一点子“烟火气”。从某种程度上说,地摊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所以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地摊经济发展中提出过、解决过、没提出、没解决的问题,都是怎么一回事。这条路走下来,今天的地摊和昨天的,有什么不一样,因为这体现出的,是治理思路与治理能力的变化。

重提“地摊经济”,可能并不只是在说一个“地摊”而已。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广东拟规定老师猥亵学生终身禁教 武汉中心医院医生胡卫锋抢救无效离世

【广东】教育厅新规征求意见:老师猥亵学生将开除并终身禁教据广州日报消息,6月1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