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思考】以云端劳动教育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观点
●云端劳动教育与其他德智体美教育一样不可或缺,特别是对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云引导”毕业生做好人生规划,“云培训”毕业生掌握职业劳动技能,“云指导”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云支持”非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志愿服务。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拓宽就业渠道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劳动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必要之举。
以云端劳动教育助力高校就业是应时之举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培养体力和脑力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疫情期间,教育部启动网络教学的应急之举,确保“停课不停学”,全国多地多校利用云端技术,搭建“空中直播课堂”,努力确保学习效果。云端劳动教育与其他德智体美教育一样不可或缺,特别是对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云端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当代青年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业绩。现阶段,高校利用云端技术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就业观,认清劳动对自身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提升劳动精神、提高劳动素养,这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紧迫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必要。
云端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应在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关心社会进步和发展,以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为己任,时刻对劳动怀有敬畏之心,做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青年。持续的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甚至人们的心理健康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压力加大,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当前形势,做好共克时艰的心理准备,不断增强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储备,肩负起青年一代应有的社会责任。
云端劳动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国家要求高等学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在当前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的情况下,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还可以从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创业引导,培养大学生在新领域中不断挑战自我的能力。
云端劳动教育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模式选择
“云引导”毕业生做好人生规划。持续几个月的居家抗疫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大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个人规划,既包括短期就业规划,也包括未来长期规划,甚至人生整体规划,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激发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辅助学生以目标为导向,推进个人规划,养成自觉主动的劳动习惯,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当前各项学习和就业任务。在劳动教育的形式上,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整合校内师资力量、就业指导机构或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对学生进行“一人一策”的云端动态帮助。
“云培训”毕业生掌握职业劳动技能。目前,为丰富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教育系统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为帮助学生做好毕业与就业的良好衔接,为社会输入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高校应该结合以上重点就业领域,充分整合线上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职业劳动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对于已经签约的毕业生,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签约单位所属行业进行分类,充分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获得人社部门的支持、与资信良好的社会招聘服务公司合作、取得行业内知名企业的支持等,有序组织毕业生开展线上职业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高质量过渡。对于尚未签约的大学生,高校可以为其提供线上应聘技巧培训,通过线上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成功率。
“云指导”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了社会实践和就业创业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现阶段,高校对于已经进入自主创业阶段的毕业生应给予及时的在线支持和指导,校内外创业导师应详细了解创业团队的组织、运营现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建议高校安排就业创业服务专任负责人,落实相关责任,为创业学生提供在线专业指导。对于目前有创业设想的大学生,鼓励和引导他们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民生急需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开展创业。
“云支持”非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志愿服务。青年是志愿服务发展创新的先锋力量,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广大青年志愿者奋战在一线,无私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志愿服务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形式,凸显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功能,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例如,高校可以搭建“微志愿”平台,由非应届毕业生组成志愿者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汇总服务并动态实时更新,也可以提供在线心理支持以及其他帮助服务,共建友爱互助的校园文化,倡导共同奋斗的劳动精神。志愿服务能够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勤勉劳动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并内化于心、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新闻推荐
5月24日上午,2020年全国两会第二场“委员通道”开启。走上第二场“委员通道”的委员分别是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辽宁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