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正青春
□ 廖天元(嘉陵)
第一次读《月亮和六便士》,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青春年少,正义像火一样燃烧,因此怎么也不能理解书中思特里克兰德这个“渣男”。让我意外的是,这样一个“渣男”,却赢得众人喜爱。前不久,无意读到一篇文章,作者对思特里克兰德无比倾慕, 毅然决然地爱他“笃定专注、狂傲自信、特立独行和纯粹坚持。”
不知怎的,我竟被那段文字深深打动。当然,我并不想成为思特里克兰德,为艺术或者这样那样的维纳斯神魂颠倒。但是,有那么一些瞬间,烦透了身边芜杂的社会共识、众人意见、人生忠告,就是想随心所欲地做一次自己。
如果不是岁月流逝,我可能对思特里克兰德依然不屑一顾,应该是人到中年学会感同身受。 或者是因为蓦然回首,发现居然还没活出自我,而思特里克兰德无意间触动敏感的神经,内心的挣扎似乎就此找到出口。
不得不说说“中年危机”。当然,危机不是中年人的专利。危机有看得见的,如记忆突然减弱,身体功能变差,疼痛慢慢增多;有看不见的,如回眸半生竟然发现“一事无成”,涌起的无力感和空虚感瞬间将人吞没。
前些年,有一篇《男到中年不如狗》的爆文曾在朋友圈刷屏,引发无数人唏嘘感慨。文中讲述了一名工程师坠亡事件, 并引用了张爱玲的话:“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中年生活如此不堪?———不好回答。 但可以断言人生每个阶段,都会面临机遇和挑战,而中年的题目,相对很难。
很多人喜欢探究这背后的原因,麻省理工学院哲学系教授基兰·萨蒂亚,对中年危机深入调查后,写了一本书,叫《中年危机的哲学指南》。他特别指出, 中年职场危机有三个主要原因:未来人生的可能性变少,让人焦虑;过去的选择无法改变,让人后悔;当前的工作内容不断重复,让人厌倦。
教授眼里的“危机”无法避免。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有成本,曾有的激情都会消减,而所有的所有,都会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人性就更为复杂,王尔德曾说,“人生有两种不幸,一种是求之不得,一种是求而得之。”最根本的还在于,每个人不得不面对四个命题,即:死亡、孤独感、自由与责任,以及生命的意义,不同年龄四个方面有所侧重,而不同的回答则会演绎出迥异的人生。
怎么应对?心理学家说,人需要生一个“孩子”,有了“孩子”,才敢于直面和抵御“惨淡的人生”。
这个“孩子”,可以是事业,可以是作品。想来也是,乔布斯用苹果手机“改变了世界”,他活着;莫扎特用音乐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他活着。爱迪生用发明、爱因斯坦用理论、梵高用画作、尼采用哲学……他们用各自不同的精彩展示着独特的精神魅力, 从而流芳百世。
平凡的我们会留下什么?
但中年的我们不必慌张,我们需要把关注焦点更多投向内心世界,在“一日三省吾身” 中慢慢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慢慢在历练中变得稳重温和、坚毅果敢,不着急,不勉强,不幻想。如此,岁月怎会结不出累累硕果?
我一直认为, 青年概念的界定,是在30岁之前,有句俗话说“人过三十日过午”。现今世卫组织把青年的年龄上限提高到44岁。如此看来,我们都还有大把的光阴可抓。 人生各个阶段说到底都是一种心态,而不惑的人生,一切方好!
新闻推荐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国不少省份相继公布高校开学时间。4月30日上午,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